二、召开会议

二、召开会议

通过课程体系构建及课程转换校企专家研讨会,确定本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构建课程体系及专业课程模块中的课程,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对接。

(一)会议概述

1.会议内容与要求 主持人概述本次会议的目的与意义,介绍参会专家,并说明会议流程与内容要求,会议具体安排,如上午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提炼、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规范表述;下午进行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研讨,以及课程与能力对接。

2.课程体系结构概述 主持人简要说明课程体系的组成(图1-3-1),其中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包括文化素质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课程门类及学时由国家统一规定;专业课程模块的课程包括专业技术技能课程、企业课程和拓展课程。本次会议会研讨专业技术技能课程模块和企业课程模块的课程转换与能力对接。

▲图1-3-1 课程体系的组成

3.课程设置的原则与要求

(1)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转换原则中强调能力核心、基础通用。

(2)专业技术技能课程模块的设置应具有普适性,课程内容是本专业主要就业岗位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企业课程的设置则应具有针对性,课程内容以满足合作企业个性化需求为原则。

(4)课程体系构建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学历教育标准与职业能力标准有机融合,学历证书与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

4.课程转换与要求

(1)基于职业能力的课程转换:必须以前期形成的“职业能力标准汇总表”为重要工具,按照典型工作任务的指引,采用头脑风暴法和转换法(直接法、组合法、提炼法),将支撑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转换为若干门专业技术技能课程和企业课程。

(2)转换的课程与典型工作任务的关系:①一对一,即一门课程支撑一个典型工作任务;②一对多,即一门课程内容对应多个典型工作任务;③多对一,即多门课程支撑一个典型工作任务。

5.课程内容与能力对接要求 必须保证环境氛围安静,让专家独立思考,将“职业能力标准汇总表”中的工作任务对应的职业能力与各门课程关联,从而实现课程内容与能力的对接。具体做法是采用纸片张贴法或表格对应法,从“职业能力标准汇总表”中选择与课程关联的职业能力,也就是将职业能力(编号)与关联课程一一对号入座。选择时尽量避免遗漏和重复,如果个别职业能力的重复不可避免,原则上重复不超过3次;职业素养的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因此职业素养的要求不受此限制,可以重复选择。

此环节一般借助信息化工具,系统智能提示每一条职业能力选用次数,自动进行结果统计处理,较人工对接法更简单、更高效,选择结果也更准确。

(二)典型工作任务的提炼与运用

1.区分工作任务与典型工作任务 “职业能力标准汇总表”中的工作任务与典型工作任务这两个关键词,在课程转换中具有重要作用,应注意理解,否则容易混淆。

(1)工作任务:是通过各个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获得的,是具体的、有代表性的、客观存在的,是课程学习内容选取的主要来源,如熟悉医疗器械。

(2)典型工作任务:是从工作任务中归纳和提炼出来,其描述具有明显职业特征,如医疗设备故障检测与维修。典型工作任务不一定是具体的工作任务,但一定包含具体工作任务的内容与步骤,是有挑战性、竞争性、代表性的一类工作任务的集合,是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重要依据。

2.典型工作任务的提炼与确定 研讨时主持人讲解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的方法与要求,引导专家快速梳理“职业能力标准汇总表”中的工作任务,用案例启发专家规范准确地表述,如“承装”“整车检测与交付”为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病情观察”为护理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经过“头脑风暴”,专家充分发表个人见解,在工作任务的基础上进行归纳、重组、改造,提炼具有代表性、竞争性、挑战性的一类工作任务,并用具有明显职业特征的词组表述,即为典型工作任务。

3.典型工作任务的重要作用 典型工作任务来自具体的工作任务,依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及课程设置,是现实人才培养与需求对接、满足行业企业及学历教育要求的重要基础。提炼并准确表述典型工作任务,对后续的课程转换十分重要。通常一个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10~20个。需要注意的是,典型工作任务不是从工作任务中直接选择,而是将工作任务进行梳理和归类,重新组合或提炼形成的。典型工作任务不一定是岗位具体的工作任务,但一定包含岗位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是多个工作任务的集合。

4.典型工作任务与能力对接 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后,在主持人的引导下,经过“头脑风暴”,专家把与典型工作任务高度关联的工作任务(编号)“对号入座”,以便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职业能力,使后续课程内容与能力对接的选择更加精准高效。如医疗设备应用技术专业(表1-3-7),由典型工作任务“设备安装与调试”转换的课程为《医疗设备安装与调式》,该典型工作任务对应职业能力为02、04两个工作项目。接下来进行课程内容与能力的对接,就从这两个工作项目中选择与该课程对接的能力,缩小选择范围,方便专家操作。

表1-3-7 医疗设备应用技术专业典型工作任务与能力对接(节选)

5.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1)人才培养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以《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为指导,从思想品德素质和专业素质两个维度概述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内容包含:培养什么人?面向什么行业的什么岗位?做什么工作?应具备什么素质和专业能力?应以国家对不同层次学历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确定人才目标与定位,且注意目标定位应与时俱进。

为提高效率,会前由专业负责人按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规范表达形式和要求撰写初稿,会上由主持人组织专家研讨,对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初稿提出修改意见。

人才培养目标参考模板(200字以内):

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面向××××等行业(企业),从事××××(岗位)等工作,具备××××(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职业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成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

(2)人才培养规格:从职业素养、知识要求、能力要求3个维度进行条目式概述。应对准典型工作任务及核心能力高度概括,条目数没有统一规定,通常应符合突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即可,能力要求的描述应具体、可量化、可操作。如胜任某专业主要就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能力要求,对于具体技术技能要求达到的程度与要求应采用明确具体、操作性强的行为动词进行表述(10~15条),如使用“能够……”“会做……”“完成……”等词语,避免使用了解、掌握等较笼统的表述。

(三)课程体系构建及课程转换

1.专业课程转换与确定 以提炼的典型工作任务为目标,依据职业能力要求先确定专业技术技能模块的课程设置,再确定企业课程。课程名称尽可能用项目、工作任务特征的词组,如《医疗设备行业与产品认知》《城轨客运服务与组织》,不用或少用学科型课程名称:如××概论、××学。

(1)头脑风暴:在主持人引导下,专家按课程转换方式,就工作项目或工作任务如何转换成课程发表个人见解,经过讨论,对课程名称、门数及与典型工作任务的对应关系达成共识。

(2)直接转换:针对某个项目对应的能力要求,转换为学习任务和课程内容,即一个工作项目就是一门课程,如《医疗设备安装与调试》《危机公关》。一门课程内容对应一个典型工作任务。

(3)组合:如果某个工作项目或任务对应的能力要求,转换为学习任务和课程内容不足以构成一门课程,则由多个相近的工作项目和工作任务组合成一门课程。如《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与管理》《城轨客运服务与组织》。这类课程多为专业技术课程,多门课程学习内容支撑一个典型工作任务。

(4)提炼:当完成多个工作任务或具备这些工作任务对应的职业能力,需要先具备某一学科领域相关知识,则基于工作任务要求,以够用、实用为原则,从相关知识中提炼、组合成一门课程。这类课程多为专业基础课程,往往一门课程可以对应多个典型工作任务,例如《电工电子技术》《美容化妆品基础》。

2.课程转换的注意事项

(1)通常以课程内容是否能够支撑典型工作任务,来评估课程是否满足3年学制学历教育的要求。如果不足以支撑,说明内容有遗漏;如超出,可能超出了学历层次或专业学习范围。为此,典型工作任务作为度量课程设置能否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标尺”,应具有普适性。

(2)综合性强的典型工作任务需要多门课程支撑。如某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包含的内容较多,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则需要多门课程的学习来支撑。如“医疗设备营销”作为典型工作任务,则需要学习医疗设备、维修技术、营销技巧等多门课程,才能完成该典型工作任务。

(3)基于职业能力分析转换的课程,不仅仅是学习技术技能,掌握必要的知识同等重要,但不再是对学科的系统性学习,而是将知识碎片化融合到相应的学习任务中,突出知识的应用。

(4)转换的课程门数不限定,有的课程门数比典型工作任务个数更多,也有少于典型工作任务数的情况。课程门数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所转换的课程内容能够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专家以典型工作任务为“标尺”,应反复审核所有专业课程涉及的内容是否能够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5)学时的分配。要求总学时不超过国家规定范围,专业课程模块以国家规范的总学时减去公共基础课程(必须保证部分)学时后,专业技术技能课程与企业课程的学时比例按8∶2分配(供参考)。

(四)课程与能力对接

1.如何做好课程与能力精准对接 该环节中专家应独立思考,按照达到课程学习目标要求的原则来选择与课程对应的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选少了,完不成学习目标;选多了,课程与课程之间重复交叉的内容多。因此,先从课程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关联的范围进行选择,选择的工作任务或能力点尽量不要重复。为避免遗漏或重复,对已选编号做好标记。

2.注意把握职业能力与课程的关联度

(1)能力与课程“对号入座”原则与要求:如果工作项目对应的职业能力全是课程内容,则填写项目编号;如果不是,则从下一级工作任务选择。同理,如果工作任务对应职业能力全是课程内容则填写工作任务编号;如果不是,则从对应的第三级选择编号。课程与能力对接是否精准,将直接影响课程标准的制定及课程实施等,因此需要专家细心、耐心选择。纸片张贴法由于在操作过程中专家不便查对,目前较少使用。在能保证专家一人一台电脑的情况下,用表格对接法(表1-3-8)等信息化工具在线对接,更便捷更高效。

表1-3-8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与能力对接(节选)

(2)课程与能力对接的取舍:原则上按少数服从多数进行取舍,但由于在对接过程中,可能专家对个别能力关联度的主观判断不一致,导致个别能力与课程对接不准。为此,不能仅凭“课程与能力对接统计表”编号统计数确定课程与能力对接结果,还必须结合编号对应的能力进一步核对。以表1-3-8《城轨票务实务》为例,“课程与能力对接统计表”中编号为05-19的内容与课程高度关联,而编号06-02的内容与课程关联度不高,然而统计结果都显示半数以上专家选择,这种情况就应结合实际能力与课程关联度确定,则保留05-19编号,舍去06-02编号。最后,全部保留编号所对应的职业能力即为《城轨票务实务》课程对接的能力。

表1-3-8“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不是每个编号对应能力的汇总,而是该课程所有对接能力的归纳总结,应按课程目标要求进行概述。

3.课程与职业能力对接统计 将每位专家完成的“课程与能力对接表”结果进行汇总。遵循少数服从多数、高度关联、避免重复的原则,对每门课程与能力对接结果进行统计汇总,把一些与课程关联度不高、选择的票数少,或有重复的编号去掉,保留选择相对集中、不重复的编号对应的工作任务与能力,即以此方法确定为该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表1-3-9)。

表1-3-9 课程与能力对接统计表(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