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01.10 《艾玛神父》

1948.01.10 《艾玛神父》
img

◎罗丹 《艾玛神父》 青铜

灯下翻阅今天买回的罗丹雕刻集。第一幅是《艾玛神父》,雕像刻画的严谨和深入,令人震惊,参观罗丹美术馆时却并未注意到。这像在1863年作于修道院中,那时罗丹只有23岁。故事是这样的:罗丹有一个姐姐玛利,爱上了罗丹的一个画家朋友,不料这画家和另外一个少女结了婚,玛利悲伤失望,于是入修道院发愿为修女,不久竟郁郁病故(1862)。罗丹深爱阿姐,因为她认识弟弟的才华,在罗丹的艺术道路上,她是第一个有力而热烈的支持者。姐姐的遭遇和夭折给他很大的打击,就在这一年他也进了教会,成为“奥古斯特兄弟”。但是作为他的心灵导师的神父艾玛,却懂得罗丹的生命道路是艺术,终于劝动他还俗。在修道院中罗丹塑了这一胸像——这是罗丹签了名的第一件作品,也是他自己的风格有所显露的第一件作品。

img

◎梵高 《波舍肖像》 油画

罗丹的修道院生活很短促,梵高的宗教生涯长得多,但是他们的宗教情操都是不可忽视的。激烈的宗教感使他们对生命、对艺术都看得极严肃,艺术与生命不可分。献身教会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忽略这一点,便不能透彻地了解他们,也就不能充分了解西方文化许多重要的关键。

《艾玛神父》很叫我想起梵高的《波舍肖像》,那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幅肖像。两个模特儿同属一个类型,都是干而瘦,硬而纯,平凡而坚定,严肃而仁慈,在世间属于盐那样角色的人物。瘠薄的面肌紧绷在突起的颧骨上,两颊被太多的忧患拉扯而陷落下去,额骨高而阔,眼睛大而明亮,流露爱的凄悲神色。这是宗教感很深的性格,似乎专为了走艰难坎坷的道路而到人间来的。

中国人很容易嘲笑西方人的宗教信仰,嘲笑他们给神赋予了人的形象,嘲笑他们的天使长着鸟翅,神长着大胡子;其实应该说,西方人把人提升到神的神圣层次去,正像我们给云烟、林泉赋予崇高神秘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