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01.31 纪蒙

1948.01.31 纪蒙
img

◎雕刻家纪蒙

午后由巴黎大学美学教授巴叶(Bayer)先生率领美学班同学七八个人访问雕刻家纪蒙(M.Gimond),工作室在巴黎城北。我们都不知道纪蒙是谁,只听到巴叶先生介绍,说是巴黎美术学校的一位教授。50岁左右,右脚跛着。手很大,手指粗短。体格壮实,但面容却是瘦硬的轮廓。鼻梁和下颚都明显地向右倾斜。下颚围着一带棕色花白、窄边的荆棘一样的剪短的乱胡子。略似梵高所画的画家波舍(Boch)的肖像,是属于激烈倔强、有愤世矫俗倾向的一种类型。额头露着棱角,刻着很深的纹路。眉檐下,眼光灼灼,藏着压抑不住的话语。是一个真正艺术家的热烈性格,诚恳而艰苦地工作的人物。

在一个真的艺术家的面前,非艺术家都多少显得单薄、飘忽、胆小而幼稚,尤其在他们怯怯地发问,怯怯地透露自己的意见的时候。他们的意见显得苍白,无根据,连巴叶教授的也在内。遇到和旁人意见不同时,纪蒙是不会客气的,口吃着呼呼地叫:“哪里!决不,绝对不!”

他滔滔不绝地谈,广泛地谈。埃及、希腊、哥特式(Gothic)、罗马式(Roman)、中国、印度、黑人面具、罗丹……他非常拜服于罗丹,自己认为是沿着罗丹——布尔代勒的雕刻发展道路走出来的。关于雕刻本身,他谈到光和面,内在结构,比例与节奏,宇宙空间的感觉(Sentiment Cosmique)……他谈到雕刻和哲学的关系,引了波德莱尔的话,说艺术上的规律也就是“精神存在的组织规律”(Regle de lorganisation de letre spirituel),他反对通过解剖学去制作人体,认为真的雕刻和肌肉与骨骼的解剖不相干。

img

◎纪蒙 《纪蒙夫人像》 青铜

我真希望大家都静下来,倾听这个已将生命的三十多年献给雕刻的人的谈话。有的议论也许不免偏激,但毕竟是一个热烈地、勤劳地工作了的人的自白。讲述中,他不时伸出手,指着壁上、架上陈列的收藏品,黑人面具、埃及小像、中国佛头、希腊小像,引来作证,并努力要把我们带到那一个光辉神奇的世界去。

的确,那些作品精粹极了。我悄然退到后面,抬头仰望那些数百年前、数千年前的艺术,我感受到受棒喝的震撼,我开始悟到他的话的说服力不是偶然的,他有哲人的睿智和雕刻家的慧眼。他所选来的雕刻都是第一等的杰作,一座一座,凝定、尊严,而又生意盎然。即使最小的,可以放在掌里的雕像,也都具有凛然不可侵犯的、不可摧毁的,永在的理由和硬度。我似乎骤然懂得什么是雕刻,什么是雕刻的本质,什么是雕刻的终极目的。他给我上了极重要的一课。

最后他让大家看他自己的作品。他的收藏使我们的眼力变得那样锐利,那样敏感,那样严格,我们只得用最高的鉴赏标准来裁判。而我们同情他的努力,也窥见他的失败。纪蒙自己的作品是过分“雕刻的”了。太用力、太着意、太矜持;缺少变化,缺少自然流涌的滋味。他懂得雕刻的最高境界,但是自己要做到,却不容易,真可说是在“和天使搏斗”。

我想起《圣经》里的故事。耶稣走过加利利,西门和安得烈正撒渔网。耶稣说:“来跟随我,我要叫你们得人像得鱼一样。”他们即刻舍下网,跟从了他。今天我遇到一个真雕刻家,我将站起来,跟他去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