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11.19 导师

1949.11.19 导师
img

◎石灰石佛头 公元7~8世纪

访问纪蒙先生,想知道他对我未来的工作有什么意见。

谈到艺术创作和本土的关系,他也认为艺术家在本土上可以更充分地发挥才能。他极口赞美中国北魏、隋、唐的佛教雕塑。架上有一座隋代佛头,浑圆坚实,庄严肃穆,眼睛、嘴唇的刻划锋凌锐利,实在令人叹服。还有一座较大的唐代佛头,形体丰满,元气淋漓,有一种“接混茫”的感觉。面对这些作品,我感到骄傲,这里结晶了祖先的大智慧;又暗地感到惭愧,来西方之前,我曾经是个瞎子,不会看见这里的神奇。记得在中学时代、大学时代,春季郊游不免要走进一些庙宇去,看到神像只有一个反应:“这是迷信者膜拜的偶像。”投之以冷漠的、或者蔑视的眼光,从来没有想到好坏美丑的问题。

我说到他的雕刻见解大异于一般雕刻家,他便从架上抽出一本书,说借给我,是布尔代勒写罗丹,他读了一节给我听。

布尔代勒说,他为那些不曾直接受到罗丹教诲的年轻雕刻家惋惜。我能体会这话。有一种精神遗产是不能从书本上得到的,是通过一个活活泼泼的人,一个广博的人格,一个生命的真实经验传下去的,也就是禅宗所谓“以心传心”的道理。像罗丹那样生命力充沛弥漫的存在必是像高压电磁场一样震撼一个年轻的艺术学徒的心灵。布尔代勒自己也是一个不平凡的导师,所以能够培养出这么多的雕刻家,分散在世界各地的且不说,就在法国的,当前较知名的如杰克梅第(Giacometti)、李谢(Richier)、俄里柯斯特(Auricoste)、阿当(Adam)、哈日杜(Hajdu)等都是他的学生

纪蒙可以说也是这样的一个老师。他对雕刻有一种信心。我以为现在的年轻雕刻家没有能受到他的教诲,也是很大的缺欠,大多数的雕刻老师只能传授一些泛泛的技术,他则能为学生指出雕刻的本质。

img

◎石灰石佛头 公元7~8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