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02.10 罗丹的浪漫主义和《行走的人》
◎罗丹 《地狱之门》局部 青铜
记得在大学时,我曾在一个读书会上讲过罗丹,主要的意思是说他是一个浪漫主义艺术家。现在我想这说法仍是对的。浪漫主义的一些主要观念都是罗丹所有的:
一、个人主义:罗丹所描写的对象是个人。即使是群像纪念雕塑,主题是民族的历史故事,像《加莱市民》,他所偏重的也还是每一个个人。他们的步伐不一致,每一个人负担著他自己特殊的悲剧,每一个人都好像在苦苦沉思。
二、歌赞缺陷,歌赞痛苦:既然描写个人,而个体具有特殊性,有缺陷,有生老病死,正是通过这些特殊性、缺陷、脆弱性,个人获得存在价值和意义。所以罗丹塑造了塌鼻子的人,隆肿的母体,老妓枯槁的身躯,老了的雨果……浪漫主义者要在惨烈中看生命的活力,在斑驳破碎中看见美,在枝节断片中看见无限。
三、自由和动力:凡是浪漫主义的诗人艺术家都歌颂自由。拜伦不但歌唱自由,并且亲自参加希腊的解放运动,在这运动中死去。罗丹曾参加伦敦海德公园拜伦纪念碑的设计,他的草图没有中选,这是他引以为终生遗憾的。给雕刻以表现上的自由的,到罗丹可说达到极致。他的雕刻不再和建筑有什么组合关系。即便《地狱之门》是一座门,那上面的雕像都要跳出来,飞去,陨落,和任何中古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门饰都不同。他的每一座雕像都环绕着广阔自由的空间、没有严格的正面、侧面。每一座雕像都具有强烈的动感,它们不一定在走动,但整体是紧张的,内部燃烧着向什么地方去的欲求。
四、爱大自然和泛神论:罗丹虽然描写个体的历史,人世的悲苦,但他是从爱自然出发的。在遗嘱中他向年轻的雕刻家说:“让‘自然’作你们惟一的女神。”他也描写那些尚未被生活苦难折磨过的、青春的、活泼的、玲珑姣好的、新鲜如小兽的少女。他一再谈到大自然的神秘,谈到对于大自然的宗教感,谈到艺术与宗教的不可分。
五、生命的悲剧感和英雄主义:个体究竟是脆弱的,毕生的跃进与奋斗,最后终归死灭。生的欢喜和痛苦络织在一起。没有阻挠与灾难又如何显现生命的勇猛和倨傲呢?整体地看,生命是一悲怆的长曲,英雄的歌。谈到雕刻上的罗丹,我们不能不想到音乐里的贝多芬,他们的作品都同样充满生命经验的丰富内容,瑰丽而惊心,一如那些浪漫主义画家巨幅的战场,海上的风暴,死亡的孤筏,猎狮与猎虎的场面。
◎罗丹 《地狱之门》局部 青铜
把这许多观念综合熔铸在一起,淋漓酣畅地表现出来的,莫过于《行走的人》了。
大迈步的动态!走在风云激荡日夜流转的大气里。残破的躯体;然而每一局部都是壮实的、金属性的,肌肉在拉紧、鼓胀,绝无屈服与妥协。
它似乎并不忧虑走向何处,而它带有沉着和信心前去。
我们不知道它的表情,它是微笑的,忧戚的?睥睨一切,踌躇满志?泰然岸然?悲天悯人?都无,都有。准备尝一切苦,享一切乐,看一切相,听一切音,爱一切爱,集一切烦恼……而同时并无恐怖,亦无障碍……直走到末日,他自己的,或者世界的。
且有一半已经毁灭,已经消逝,已经属于大空间,属于无有,属于不可知,属于神秘。人的行走已跃级到宇宙规律的运行。
天行健。
悲壮的,浩瀚的,如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雕像。
或者可以说罗丹是西方浪漫主义思潮的最后一个艺术家,罗丹出现的时候,在别的领域里,浪漫主义都已成为过去。罗丹之后,雕刻也将和浪漫主义告别。雕刻家不愿再背负太多、太重、太激动的狂情,他们如果悲哀,那是形而上学的悲哀;他们如果欢喜,那是纯存在的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