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10.19 《青铜时代》
2025年10月13日
1948.10.19 《青铜时代》
◎罗丹 《青铜时代》局部 青铜
罗丹的《青铜时代》曾被疑为是从实际人体浇模制成的。这当然是庸俗而糊涂的见解。但从这点也可以看出他的写实技术的精深来。我以为有雕刻素养的人可以在这一种细密精严的刻镂中得到大的满足,和看真的人体浇模是完全不同的。
今天在街头看到一张很惹眼的招贴。巴黎大学举行一系列讨论青年问题的演讲会,以这正在苏醒的青年像为图片。只印了雕像的上半身,但细部的起伏都可以看得清楚,其表现力是很强烈的,但很含蓄,把跳跃的生命约束在矜持和谨慎中。尚未有《亚当》、《三影》诸作的过分夸张。好像火车头的蒸汽锅已经烧足火力,只还没有开闸发动。我深喜这发动前的刹那。《论语》有“三十而立”,这里,这个颤巍巍的躯体好像还没有能“立”,至少还没有“立”稳。他好像还有迟疑、彷徨。他已经怀有雄心,也备有足够的毅力和热情,四肢的骨骼肌肉都已“羽毛丰满”,但是在迈出第一步、踏上征途之前,究竟还不免有怯惧、不安。对于自己力量的估计也许太低,也许过高。正是《庄子·养生主》描写庖丁的“行为迟,动刀甚微”。在和世界遭遇之前的紧张中流出一种宗教的严肃、形而上学的激情。
这时的罗丹也正处在他的雕刻生涯的起步期,他的风格也正是谨慎的、严密的,似乎还有迟疑的,带着虔诚、坚定的信念,带着“行为迟”的不安,而“动刀甚微”。表现的手法和表现的主题如此水乳交融,我想老年的罗丹就再做不出《青铜时代》来。只有少壮的雕刻家的手和心才能塑出如此少壮生命的仪态和心态。里尔克称这雕像为“行动的诞生”,我想也是“自我意识的诞生”。
◎罗丹 《青铜时代》 青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