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关于罗丹的日记就择抄到这里。此后我接近现代雕刻,逐渐和罗丹的浪漫主义人文思想疏远了。罗丹之后的第一代继承者布尔代勒曾在1950、1951年间给我一定的影响。这时间,我在穰尼俄的纪念碑雕塑教室完成了几座比真人略大的塑像:《纪念死难者》(浮雕)、《逃奔》、《孕妇》、《背孩子的男人》。参加过沙龙。回想起来,这些尝试是为了回国去制作纪念碑型的雕刻做准备,但是在巴黎当时的艺术环境中,这些呐喊有些近于天真可笑,费了极大的气力,回响却甚微。

罗丹之后的第二代继承人杰克梅第、李谢、俄里柯斯特、阿当等人中,我较欣赏李谢。对杰克梅第的作品,在理智上惊异它们表现了存在主义思想的某些特质,但在直觉上并不喜爱,对于那一种过分的残破与憔悴有着拒抗。使我从罗丹、布尔代勒笼罩下走出来,而引入现代艺术领域的应该是毕加索。他的表现主义的立体派是我觉得可循的道路,导向自己要去的地方。

纵观西方雕刻史,罗丹的角色颇像思想史上的卢梭。个人主义达到一个巅峰,个人突然赤裸裸地暴露,把个体天真的肉躯给人看,把火热无邪的心捧出来,呼唤、追求、忏悔、痛苦……这自白,这自我分析是西方文化史的一个发展关键,19世纪的浪漫主义、社会思想在这里点着了火。康德把卢梭比做牛顿。雕刻本是一集体的表现工具,是一较繁重、难驾驭的表现工具,歌唱个人的浪漫主义的狂飙吹到这个领域的时候,这运动已经到了尾声,但是有《地狱之门》、《青铜时代》、《夏娃》、《行走的人》、《雨果》、《巴尔扎克》……这一系列的形象的展现,无疑这是一个壮观而奇美的尾声。

写现代雕刻史的人把罗丹放在第一页,但要把他当做现代雕刻家的第一人,又总有些不便。我想可以这样说吧:他的浪漫主义是19世纪的,但他把雕刻揉成诗,为未来的雕刻家预备了自由表现的三维语言;他把《行走的人》省略了头,削减了双臂,这是后起的现代艺术家大胆扭曲人体、重造人体、以及放弃人体的第一步。

1983.2.11 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