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10.28 迦蜜儿·克劳岱尔
◎罗丹 《戴圆锥帽的卡缪》 石膏
迦蜜儿·克劳岱尔(Camille Claudel)和罗丹的恋爱对罗丹的艺术创作当然有很大的影响。克拉代耳所写的《罗丹传》第八章写道:
◎迦蜜儿·克劳岱尔
◎罗丹 《迦蜜儿·克劳岱尔像》 石膏
◎克劳岱尔 《吹笛者》 青铜
她(指克劳岱尔)是美丽的,是一个艺术家,并且有非常的才华。将近十五年间,她是他的助手,和他喜爱的模特儿。多次他把她特有的法兰西民族线条,塑造成为沙尔特大教堂的石像那样婉约而丰满的形象。他以诗人的想像力把她塑造为《思想》、《法兰西》、《年轻的女战士》,还有《黎明》甜美的面貌……
而那许多双人的小组像是从他们的爱中诞生的。
但这恋爱故事终于是不幸的,而最不幸者是克劳岱尔。
美丽的艺术家,有一颗完整专一的心,要求绝对,不满足作一个被爱、被赞赏的门弟子,她要成为老师惟一的情感对象和终生伴侣,这就带来一段破裂和伤心的时期。罗丹以为他终究属于和他生活了将近三十年的露丝,她曾经坚强地和他分担过穷困、忍耐和遥远的希望……经过了许多悲剧性的场面。克劳岱尔选择了分离,罗丹也坠入绝望的悲痛中。
她隐退到巴黎塞纳河中央圣路易岛的一所古屋里去,生活在孤独和贫穷中。四壁萧然,套间是空空的,在一些翻转过来的木箱上放置着她的作品,石膏的,少数是铜的,以及用湿布围着的泥稿,再加上二三把椅子,这就是全部家俱了……
爱与赞美转变为凶狠的怨恨,这一份智慧、这一份美丽于是渐渐沉沦到最阴暗的精神分裂中去……
迦蜜儿·克劳岱尔和罗丹关系破裂在1898年。初期她仍继续做雕刻,1903年妇女杂志的记者访问她,还把她誉为当代法国最伟大的雕刻家之一。但是过了不久,这一个敏感热烈的心灵就完全崩溃了,她把手边的作品全部捣毁,陷入神经错乱的状态。1913年被送入疯人院,在那里住了三十年,1943年卒。
◎米开朗琪罗 《夜》 大理石
迦蜜儿·克劳岱尔是近代法国诗人保罗·克劳岱尔的姐姐。诗人对他的姐姐有过如下的描写:
“轩昂的头额,荫护着灿烂的眼睛,一种稀有的深蓝眼珠,几乎只有在小说里才遇得到。阔的嘴,骄傲更多于肉感。丰盛的栗色头发直垂到腰际,是纯正的栗色,英国人称为audurn(栗色而微闪橘红)的。其风度有惊人的果敢、爽朗、优越和快活。”诗人始终不能宽恕罗丹所给他姐姐的一生的摧毁。
怎样不同的爱啊,米开朗琪罗的柏拉图式的爱情!维多莉亚生于1492年,意大利贵族家庭。她不特别美,但有热烈的性格和深厚的教养。1525年丈夫死后,她在宗教和诗里寻求慰藉,属于天主教的革新派,在当时思想界人文界的聚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结识了当时意大利所有重要的文学家,欧洲各国思想界活跃的人物来到罗马都必定要拜访这位智慧的侯爵夫人。1535年认识了米开朗琪罗。1541年进入修道院后,和米开朗琪罗仍保持书信往来,表示出他们之间圣洁的爱。1547年她病故时,米开朗琪罗已72岁,写了两首十四行诗伤悼她。在这一段珍贵的友情期间,米开朗琪罗创作了最后的巨制:《最后的审判》、波林礼拜堂壁画和朱力斯二世墓。史家记载她的诗才和宗教热忱,却不提她的面貌,后人推测大概有米开朗琪罗画中女性的特征:沉静严肃而略带男性的坚毅。她死后,米开朗琪罗带着深深的憾恨说:“我还不曾吻过她的额、她的面庞,仅仅吻过她的手。”
米开朗琪罗平生只雕过一个全裸的女体,麦第奇墓堂里的《夜》,她在低头沉睡。那是一片如山岳海涛一样壮阔的美,不容我们接近、逼视,谁敢惊动那一个傲然自足的宇宙!据说雕刻这一作品的时候,米开朗琪罗并未用女性模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