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07.16 从罗丹到今天
看雕塑展览会“从罗丹到今天”。
罗丹的作品有两件:《亚当》和《三影》。在展览会中显然是一个巨人的作品,像《神曲》一样雄壮的诗篇。纪蒙曾经用手势比划三岁孩子的高度说:“在罗丹的旁边,我们就只是这样矮小!”诚然,罗丹所塑造的也是一个人体,但是那里流动的韵律震荡到他的周遭,弥漫充塞于天地之间。那是一个绝望、无助的影,在深渊的边缘,被命运支配的形,但是同时有一种说不出的壮阔的生命通过他,在那里旋转、回荡。
我感到《亚当》并不是罗丹作品的最好代表,在这里承先的成分多,开创的成分少,米开朗琪罗的影响太大。如果让我来选,我必会选择《行走的人》,那一个坚定雄强的动态有大雕刻传统的气息,但是去掉了头,去掉了臂,这里那里有着残缺未完的美,其大胆的创造性,很足以激发后来者的新尝试。
罗丹之后的雕塑家似乎可以粗略地分为两大流派:
一、继承罗丹的。像布尔代勒、德斯比奥、麦约……以及布尔代勒的一批学生。他们几乎都是法国人。
◎罗丹 《亚当》 青铜
二、逃开罗丹影响的。像罗马尼亚的布朗库西,意大利的莫迪里阿尼,德国的莱门布鲁克,俄国的查德金,西班牙的马诺罗和贡萨列斯,英国的摩尔……他们虽然也还利用人体为题材,但处理的方法自由得多,着眼于纯粹造型的问题。像布朗库西的卵形,摩尔的骨形,贡萨列斯的仙人掌……虽然也会叫我们联想到人体,但究竟只是“联想”。我总以为把人形如此简化之后,人的意义也就被简化了。
罗丹以后的雕刻向现代风演变,愈走愈远离实在,愈专追求抽象几何的结构。这样的雕刻好像更具哲学性,更有思维性,又仿佛更属感性,拒绝观者对雕刻内容作什么思考。比如布朗库西的《空间之鸟》,鸟的形象简化为一个拉长了的惊叹号,叫人看了觉得是一个向上奋升的意欲的象征,很有哲意;但细看,却又单纯、空虚,打磨得平滑放光,只是块然的金属物质,只是工匠的精心技术,并没有什么哲学的问题。它有很浓的装饰味,但说它只属感性的愉快么,却又不然,它恍然蕴含着形而上学的玄思。那一个简略的形体在暗示,在颤栗,向往远、向往高、向往无穷尽。
这些现代雕刻有哲学、有数学、有科学方法,所缺少的是人间生活的气息,这里所反映的人生没有悲哀,但似乎也并没有快乐,我觉得自己走不上这样的一条路。
◎布朗库西 《空间之鸟》 青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