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11.20 布尔代勒的《雕刻和罗丹》
◎布尔代勒 《工作中的罗丹》 速写
◎布尔代勒自塑像
布尔代勒的文章是激情汹涌的。他说:“年轻的学生,你一旦打开这本书,不要寻找无益的装门面的话。你要在字行中找出我的生命的平凡岁月,生命的历史。我把全部生命都献给了对美的热烈的追求。”
继续读下去,好像总在读他的序言,他准备说许多重要的话,但这些重要的话一直不出现。他反复地解释为什么要写这本书,读者应该怎样读这本书,然而读者始终抓不住实在具体的东西。
罗丹的谈话和写下的文字也是十分激动的,比如他写的《献给米罗的维纳斯》,很有些惊叹号,但是那些话都有实实在在的内容。
布尔代勒的话,有些是不十分正确的。
他说:“我在你(指罗丹——熊秉明注)那里看到中世纪的工匠,一个古代的打石工……”其实罗丹所用的重要材质是塑泥,而不是石块;他的作品的特征也是捏塑的,而非凿打的。
他说:“你(还是指罗丹——熊秉明注)从那里过来,走过世世代代,走过罗马、拜占庭、罗马式(Roman)、哥特式(Gothic),一直走到我们中间。”可怪极了,为什么从罗马人算起,把埃及人忘了?连希腊人也忘了?罗马的雕刻只是希腊作品的拙劣的摹仿吧。又为什么遗漏了罗丹倾心赞美的米开朗琪罗?罗丹虽然赞美中世纪的建筑和雕刻,但是他自己的风格和罗马式、哥特式没有什么关系。罗马式的朴质稚拙,哥特式的纤细刻镂,都是罗丹所没有的。
美术史家福耳(E.Faurc)在现代美术史中写道:“罗丹从来没有完全了解中世纪的法国雕刻家,虽然他自认为属于他们一伙。那些雕刻家的表现平衡而有分寸,严谨地说出他们所感受的。罗丹也没有完全理解希腊的哲学雕刻,虽然后期走向这方面。希腊雕刻有一种超越此时此地而播散广远的回响。”
福耳特别强调罗丹和米开朗琪罗的共同性:“似乎,罗丹从大地与肉体中走出,向上,吐出大地的呼喊,直到悲剧性的境地,在那里遇到米开朗琪罗,而米开朗琪罗从高峰走下来,带来天上的呼唤。”
◎布尔代勒 《群像》 青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