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08.06 诗人和雕刻家

1948.08.06 诗人和雕刻家

里尔克这样描写罗丹:

罗丹是寡言的,一如所有行动的人们。他甚至很少给自己以发言的权利,他认为把自己的发现用语言说出来是诗人的事情,在他的谦逊中他把诗人放在雕塑家之上。

作为诗人的里尔克则是把作为雕塑家的罗丹放在诗人之上。里尔克窥伺观察罗丹怎样从毫无形式的泥土中捏塑出形体来。这形体获得内在的间架,外在的滋润,取得跳跃的生命,取得存在的权利,永在的价值,像神以泥土创造了人。而罗丹的雕塑往往还带有泥土的纷乱,而有些地方已经乱残,即将返回原始的混沌里去。在这生成与坏灭的过程中,雕刻家的活动和神的创造活动不可分。

给物质赋以形式,也就是给物质以精神性,这就是创造。有什么能比雕塑更能具体地诠释这思想的?

里尔克从罗丹那里懂得了创造的真谛。因为他看见了青铜和大理石的质地和表现力,遂悟到语言所特有的性能,文字的硬度和可塑性。他要像雕塑家那样锤炼语言,直到语言能具有铜与石的物质的顽强和精确,光辉地、客观地存在着,而娓娓地述说生命的事情。

黑格尔认为雕刻具有太多的物质性,所以比诗低好几等。诚然,雕刻可以说是比诗、比绘画更原始的创造活动,说雕刻家与诗人谁高谁低则没有必要。我们知道罗丹曾从诗人但丁那里汲得灵感,诗人里尔克又从罗丹那里汲取灵感。在别的艺术领域里看到了自己领域里的新可能也是常有的。像张旭从公孙大娘剑器舞中得书法之神,吴道子从张旭狂草中得到壁画的启示。

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