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
核心素养的阐释可以有多种角度,但应该承认,核心素养首先是一个政策性概念。“在讨论一个政策概念时,充分考虑概念的政策指向应是首要的角度。”[5]核心素养是针对全球化、信息化大背景下我国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不足、社会责任感不强等问题提出的,其政策主旨仍在于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落实。目前,国家层面仍在讨论、修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在高中课程标准修改过程中,各学科都在提出本学科的核心素养。历史课程作为学校教育人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核心素养的构建至少需要依托以下支撑点。
历史课程作为人文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中的作用。作为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顶层设计”,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已大致确定为九大方面: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历史核心素养作为学科层面的核心素养,其与“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之间是局部与全局、特性与共性、具象与抽象的关系。换言之,“学校课程的学科之间拥有共性、个性与多样性的特征”,历史课程要发挥自身学科的独特性,并尽量协调与其他学科间的共性,聚焦自身在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中的作用。
历史课程作为人文课程的学科思维特质。“立德树人”本质上是人的教育。“人的教育和课程强调的是对学生思想、人格、态度的培养。”这里的“思想”并非简单指思想品德之思想,更指特定课程中所包含的学科核心思想或思维方法。“任何学科的构成总是包含了知识、方法、价值观这三个层面的要素:其一,构成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体系;其二,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体系背后的思考方式与行为方式;其三,该思考方式与行为方式背后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科思维凝聚了学科特有的理解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以及其背后真善美之类的价值观与态度。历史课程作为人文课程,其学科思维更兼具人类的心智记忆、人性反省与对话。“精神及心智力量照亮的是它所处的现实处境;它所借助的是那些除了能在人的精神中存在以外别无所寄的过去;借助它而照亮现实。而只有记忆才使人们的精神心智能建立自己意识的形式及内容。”[6]依托历史学科思维,并在思维层面聚焦、提炼其培养学生内在品质的学科素养,是构建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支撑点。
现行历史课程目标中的合理性成果。从实践操作的可能性看,构建历史核心素养并非纯粹的理论推演,而要有现实的成果积淀。现行历史课程目标中的三维目标划分,与历史核心素养有一定程度的重合。有学者认为,基础教育界所称“核心素养”的内涵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来把握。这意味着,借鉴现行历史课程目标中的合理成分,包括中、美、英等国家的有益性成果,也是构建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支撑点。
依据上述构建支撑点,历史核心素养至少可遴选以下基本要素。
时空观念。时间与空间是历史的两个最基本要素。历史性与时间性密切相关。“历史”的本质是“变迁”与发展,为了确切地显示人和物所发生的变迁,必须将这种变迁置于一种时间框架中,时间观念是感知、理解历史的首要认知性前提。但同时,时间观念又依附于空间观念,人类需要借助空间给时间定位,“时间和空间,不管它是存在,还只是人的思考中错觉的范畴,都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时空观念既是学生认识过去、感知特定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必要前提,又是理解历史变迁、把握历史与现实联系的认知依托。
证据意识。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基础,更是学生感受、确证历史的证据来源。在历史本体意义上,历史绝不是用叙述写成的,它总是用凭证或变成了凭证并被当作凭证使用的叙述写成的。在学生的“认知世界”里,史料恰恰充当着学生重构历史情境的证据。证据意识既要求学生懂得“用证据说话”,更要“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即要能辨析史料真伪,能从不同类型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够辨清、理解史料作者的意图。证据意识不仅包含了必要的逻辑推理、分析与比较等能力,还蕴含着更深层的求真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历史理解。历史研究离不开人,这就涉及人的思想与心灵。认识历史不仅要考证史料,辨别其真伪,更要赋予其意义与价值,由此需要历史理解。历史理解主要指向历史认识的内在心理过程,它要求学生能够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实,对历史人物、事件要有“同情的理解”,能够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件和人物,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历史解释。历史解释与历史理解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历史解释涵盖且超出历史理解。基于历史理解,历史解释更偏重指向历史意义的外在表达过程。参照卡西尔区分自然与人文现象为信号系统与符号存在的有关思想,历史意义在此不等于文字意义,而是要在历史的上下文中解读的实践和文化意义。历史解释要求学生既能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能对所学内容中的历史结论做出分析,更能结合实践赋予历史问题以现实意义。
历史评判。历史评判在其直接性上是对被评判的历史对象施加价值判断,即对某一历史时代、事件、人物的评价是以特定价值取向或价值倾向为依据的。历史评判涉及事实与价值,是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历史评判更直接地映射了历史思维,历史思维包括历史意识,这需要及时反复思考。它包含时间和变革的理性思维以及对过去、现在和未来三者之间的依赖性和独特性的识别。某种程度上,历史评判也是一种自我反思性的、指向未来的思维。历史评判要求学生能依据一定价值观对史实做出判断,能分辨历史上的真伪、善恶、进步与倒退等,并能将对历史的认识延伸至对自身成长与社会现实的认识上,形成积极进步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以上所遴选的历史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素,对应并契合着其构建依据:时空观念、证据意识外在地规定着探究历史的条件与方法,历史理解、历史解释与历史评判却内在理解历史的人文精神与价值,两者统合于历史学既具实证又兼诠释的人文学科特质中。更进一步地,时空观念、证据意识所蕴含的求真态度与科学精神,历史理解、历史解释与历史评判所生发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可具体细化为人生态度、民族情感、国家认同、世界意识等),都在不同层面具体地回应着“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宗旨。从实践上看,时空观念、证据意识、历史理解、历史解释与历史评判等作为历史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素,与美、英等国家的历史学科思维所界定的内涵要素有一定程度的重合,也与现行历史课程目标的某些成分相近,有可借鉴的、可行的现实操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