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名校同步课堂初中历史史料教学分析
史料教学是“将史料的研习引入历史教学过程中,使历史教学的过程成为一种对历史事实的认识过程,一种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过程,一种掌握历史学习与研究方法的过程,一种提供历史情境进行历史思维训练的过程”。史料教学是当前历史学科最为提倡的基本教学方式之一,史料教学并不是简单地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利用史料向学生传递历史知识,而是需要教师来引导学生掌握如何正确地处理史料,培养学生科学合理地从史料中提取信息并运用有关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史料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它不仅关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通过对史料的研究来发现和思考历史,能够体现历史学研究的本质。名校同步课堂作为把传统班级课堂转向线上网络教学的一大尝试,有着传统课堂所没有的优势。其初中历史课程在网络平台的依托下,史料教学的特点也与传统历史课堂存在差异。
(一)史料运用的类型分析
史料通常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的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能够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史料的分类方式有很多,近代西方历史学家常把史料分为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两种。直接史料指的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时所产生的史料,包括当事人直接的记载和实物、当事人事后的补充、同时代人的记载。从史料的价值来看,当事人的记载可以直接反映历史史实,但个人主观色彩比较强,同时代人的记载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历史事件但比较客观。间接史料是指由口头传说而转为文字记载的史料,史料价值较低。翦伯赞先生在其著作《史料与史学》中,将史料划分为两个部分来进行阐释,分别是“略论中国文献学上的史料”和“考古发现与历史研究”,其中文献学上的史料主要指正史、正史之外的诸史,史部以外的群书——经、子、集以及四部之外的各种文字记录;考古发现主要指遗址和遗物。历史通过史料呈现,呈现方式包括文献史料、图片、图表、实物、遗迹、影像、口述以及历史文学作品等。按照其呈现方式,可以把史料划分为文字史料、图像史料、口述史料、实物史料以及现代音像史料。在调查的83节名校同步课堂初中历史课程中一共使用了1676则史料,其中使用最多的是图像史料,占比为64%;使用的文字史料有584则,占比为35%;现代影音史料使用得最少,83节历史课只使用了12个影音史料,占比为1%。在名校课堂初中历史史料教学中较少地使用到口述史料和实物史料,在此不做统计分析。
1.文字史料的运用
文字史料是指在历史教学和研究中运用到的由文字记载的史料,是在教学中最常用到的史料之一。白寿彝先生在《史学概论》一书中把史料分为史迹遗存和文字记录或历史文献两类,其中文献史料包括史书、甲骨文、简牍、档案等书籍和文字记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史料研读部分将文献史料分成以下几个部分:史书,档案与文书,文集、笔记、书信与日记,地方史志,报刊,碑铭与简牍,族谱,契约,账簿,等等。荣孟源以史料的性质作为划分,将史料分为原始史料、撰述史料、文艺史料、传抄史料。
按照活动领域划分,历史可以分为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思想史、科技史、中外文化交流史、战争史等。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程按照专题的形式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初中历史课程是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进行设计的,课程内容依然是围绕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基本进程来讲述,注重与高中历史课程的衔接,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打好基础。
文字史料被分为四个部分:政治史领域,经济史领域,思想文化史领域,其他领域(包括科学技术史、中外文化交流史、战争史等)。在使用的584个文字史料中,政治史领域的史料是被使用最多的文字史料,占比为41%;经济史领域的史料的运用频次紧随其后。笔者统计了名校同步课堂的83节初中历史课程中的文字史料,通过分析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名校同步课堂初中历史课程运用的文字史料的种类繁多,83节初中历史课程大多都使用了两种以上的文字史料,其中有7节历史课使用了四种不同类型的文字史料。多种类型史料的运用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加历史课堂的趣味性,有利于进行史料教学。
其次,在三个年级中,文字史料运用主要集中在政治史领域,其次是经济和思想文化领域。政治史的内容主要指对某历史时期内政治制度的发展历史及具体表现。在七年级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中,文字史料的运用主要集中讲授隋朝至清朝的政治制度的演变,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八年级中国现代史的教学中,文字史料的运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正确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祖国统一大业、对外交往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最后,从史料运用的数量来看,九年级运用的史料比七、八年级都要多。七年级运用187则文字史料,八年级运用143则文字史料,九年级运用了254则文字史料。综合来看有两点原因:第一,九年级的历史课程的课时比七、八年级多,而且九年级的历史课程安排是复习课,每节复习课的学习内容都要比新课多;第二,九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系统的历史学习,其对史料的理解能力要比七、八年级的同学高,教师在进行史料教学时选用的史料会多一点。
2.图像史料的运用
关于图像史料的概念及其分类,华东师范大学的沈敏华教授认为:“图像史料亦可称为可视史料或影像史料,主要是指适用于历史教学与研究的视觉图像,一般指地图、图片等传媒对象。但如果把视野再放开一点,那么图像史料的指向就更广泛了,它还包括珍藏于博物馆的大量文物、遗址遗迹、碑刻、建筑、图画等实物和摄影照片以及影视片、纪实片等能够提供图像、呈现或传达某种历史理念、产生视觉感知的对象。”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历史文物图册、历史地图、历史图表等,可以丰富学生的社会人文知识,加深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并认为家庭也是历史学习的一种资源,家谱、不同时代的照片、图片、实物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有助于学生的历史学习。”《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知识与能力”部分明确指出:“学生要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在“教材编写建议”部分指出,历史教学应“图文并茂,精心配置能够有效地辅助文字叙述的历史图片、图表、地图等”。而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于图像史料的要求跟前两者有所不同。它在“史料研读”部分提出,要求学生应“知道绘画、雕刻、照片等图像是重要的史料,选择有代表性的图像史料进行研读;认识图像史料的价值,知道对图像史料的运用不仅需要历史学的方法,也需要借助艺术史等不同学科的方法。并把中学所涉及的主要图像史料分为绘画、雕刻、照片、古地图”。
对83节初中历史课程的图像史料的运用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如下。
第一,在历史教学中主要运用的图像史料有五种:绘画、雕刻、地图、照片和历史图表。在名校同步课堂的初中历史课堂图像史料的使用中,历史照片是使用最多的图像史料,占比62%,数量超过图像史料总量的一半还多;其次是绘画和历史地图,占比分别是15%和12%;雕刻被运用得最少,占比1%。
第二,名校同步课堂初中历史课程图像史料运用最多的类型是照片。无论是哪个年级,历史照片使用的数量大大超过其他四种图像史料。使用的照片主要分为人物照片和实物照片。在讲授七年级下册的中国古代史时,一些实物史料、历史遗址、遗迹等都通过照片的形式呈现在历史课堂中。在讲授八年级下册的中国现代史时,一些历史事件、历史场景通过历史照片展现出来,直接准确地反映历史史实。
第三,除了历史照片之外,七年级和九年级在史料运用过程中更加偏重绘画和历史地图。绘画作品能够形象地展现历史信息,历史地图的使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学生通过观察历史绘画作品,能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了解绘画作品传递的信息和当时的历史情景。通过对历史地图的学习,掌握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的方法,理解历史的时序,认识古代中国的疆域变化。在讲授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时,教师运用了《宋朝科举考试图》展现当时科举考试的情景,运用《清明上河图》展现宋代的商业贸易,学生能够从绘画中感受到宋代经济的繁荣。
(二)河南名校同步课堂初中历史史料教学的方式
顾明远认为教学方式是“教学方法的活动细节。如讲授法中的讲述、讲解、讲演;练习法中的示范、模仿等。同一教学方式可以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方式也可包含于同一教学方法之中。它能使教师的工作方法形成独特风格,赋予教学方法以个人特征”。教学方式也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采取的基本行为和教学活动在整体结构上表现出来的特征,既包括外显的行为,也包括相关的思维方式和态度”。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实施建议”部分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应该根据教学的目标、教学内容的特点,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自身特点,在相应的教学条件下,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还提到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的教学活动。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学方式正在发生转变,正由注重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由依靠教师的权威迫使学生听课转向依靠教学的生动性和有趣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由注重口头讲授转向注重教学设计、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习;由直接给予知识的结论转向帮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由单一的知识教学转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由封闭式教学转向开放式教学,打破课堂和学校的限制,联系生活,走进网络,关注学生的课后生活,加强相关学科的联系和融合;由模仿式机械式教学转向创新式教学。
历史课堂离不开史料和史料教学。《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了解历史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倡导学生通过对史料的阅读和观察,形成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一定的历史情景想象,让学生能够“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史料教学是把“史料的研习引入历史教学过程中,使历史教学的过程成为一种对历史事实的认识过程,一种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过程,一种掌握历史学习与研究方法的过程,一种提供历史情境进行历史思维训练的过程”。把史料引入课堂,其本身并非重点,重点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对史料进行搜集、整理和辨析,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名校同步课堂初中历史课程的史料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在不同的教学环节都运用了史料。
1.史料教学的情境创设方式
史料教学的情境创设主要是指在情境复现式的教学方法中精选史料创设合理、真实的历史情境。这种教学方法是以创设历史情境为主要特征,其理论是“学生的学习是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学生认识是从具体生动的表象开始,进而发展到理性的认识;学生的历史认识不应该只是概念上的理解,而应该是通过对历史的感受和体验进而形成对历史的抽象认识”。历史情境的创设要以史料教学为基础,以师生深入历史情境为前提,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中心,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特征的一种教学。
历史情境的创设通常在课堂的导入环节使用,创设历史情境要求尽可能真实而全面地再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活动的场景,这需要历史教师精选合适的史料,通过史料创设历史情境,让历史情境再造、复现或者模拟,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近距离地感受历史的真实,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情绪和情感,引发他们进行观察和思考,从而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并促进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历史教师利用语言、手势、图片、文物、模型、电子媒体等都能创设历史情境。“情境创设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问题情境类,通过问题的设置建立逻辑背景。二是角色情境类,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人物必然性心理活动,充当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去感悟和理解历史。三是事件情境类,历史教师通过利用各种媒介,模拟或再现重大历史事件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历史。四是文物情境类,指的是历史教师为学生展现历史文物、仿制文物和相关的影像史料,帮助学生近距离观察历史”。名校同步课堂初中历史课程史料教学的情境创设的类型也离不开以上四种。笔者对83节名校同步课堂初中历史课程中史料教学的情境创设方式和类型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的结果如下。
(1)事件情境类
名校同步课堂初中历史课程史料教学的情境创设多为事件情境类。教师利用各种媒介和史料,模拟或再现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梗概及场景,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观察和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其相关问题。笔者将通过两个课例分别展现名校同步课堂初中历史课程利用史料创设历史事件情境的案例。
课例一: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师:大家都知道唐诗是对当时社会的一定反映,我们先来品读一下杜甫的这两首诗(历史教师通过PPT展示两则文字史料)。
材料1: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忆昔》。
材料2: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杜甫《垂老别》
教师:盛唐的景象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急转直下,引发了一场极大规模的动乱,唐朝走向衰亡。那么为什么会有这场动乱的发生?它又给唐朝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我们来一起进入本课的学习。
在这个课例中,教师通过展示杜甫的两首诗,利用文字史料创设唐朝安史之乱的历史情境,属于事件情境类。《忆昔》的节选追思了开元盛世,《垂老别》反映了安史之乱时期人民遭受的灾难和统治者的残酷,两首诗都是创作于唐朝,但描绘的社会场景却截然不同。这会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帮助学生迅速地进入到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情境中去,引起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开启新课讲授。
课例二: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第13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教师活动:教师播放了一首歌曲《七子之歌——澳门》导入新课,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首歌,展开新课讲授。并在讲解第二个子目“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时”,播放了“1982年中英香港问题谈判”及1984年“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签署的真实影像。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使用了两则影像史料进行历史事件情境的创设。通过歌曲《七子之歌——澳门》的播放,引发学生情绪,使同学感受到澳门对回归祖国的渴望;通过中英谈判的真实影像感受香港回归祖国路程的不易,认识到祖国领土不可分割,认识到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必然性,深刻意识到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致力于维护祖国的和平统一,为整堂课奠定基调。
(2)问题情境类
课例: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第4课《唐朝的中外交流》。
教师活动:历史教师通过展现一张“唐三彩骑驼乐舞俑”的照片,让学生细致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照片反映了唐朝时期哪一生产领域的成就?第二个问题是照片中胡人俑的形象可能来自哪里?
在这个案例中,历史教师利用一个图像史料,以及这个图像史料衍生出来的两个相关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疑问。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和思考可以得出“唐三彩骑驼乐舞俑”反映的是唐朝手工业领域的成就,胡人俑的形象可能来自少数民族或者其他外国地区,感受盛唐的气象,确立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逻辑背景。名校同步课堂初中历史课程史料教学的情境创设的方式多样,历史事件类的情境创设比较多,问题情境类和角色情境类的历史情境创设比较少。对于历史文物情境类的创设,名校同步课堂初中历史课程多采用实物图片的形式呈现历史文物,缺少历史文物相关的影像史料,缺少仿制历史文物,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等教学活动,并没有让学生获得直接的历史体验,没有很好地进行文物情境的创设。
2.史料教学的问题设计方式
史料教学的问题设计主要集中在以师生讨论历史问题为主的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和史料试题之中。人们的认识是起于问题的发生,没有问题就谈不上学习和研究,正是在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认识得以提高和加深。“教学的过程也是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应以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活动为主,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经验及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学生通过对历史问题的探究,形成自己对历史的认识,掌握正确认识历史的方法,提高对历史及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史料教学的问题的设计可以根据布鲁姆对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划分为六个问题层次:回忆性问题设计、理解性问题设计、运用性问题设计、分析性问题设计、综合性问题设计和评价性问题设计。基本上名校同步课堂初中历史课程的史料教学都离不开问题的设置,以下是名校同步课堂初中历史课程史料教学的问题设计方式。
3.史料教学的作业设计方式
作业是课堂活动的延伸,通过作业的布置和反馈能够检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达到巩固和强化课堂知识的作用,也是史料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学生通过认真思考,独立或者合作完成历史作业能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名校同步课堂初中历史课程的作业设置主要有两个部分: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设计,历史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些补充史料,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史料研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