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历史的多元角度
(一)多元角度解释历史的必要性
解释历史是指基于史料,全面认识和客观分析历史事物。解释历史的多元角度指在探索历史发展规律的过程中采用的不同视角和观点。人类历史的发展和演进是基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不是偶然的,是“有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构成合力的结果。以单一的角度分析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无法得到客观、公正、严谨的结论。
比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并不能单一归因于孝文帝为了摆脱鲜卑旧贵族势力,加速汉化进程。要正确认识孝文帝迁都洛阳,必须从多个角度出发,才能还原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本来面目。其中至少包括以下原因:平城地处边陲,自然条件差,运粮困难,作为都城并没有良好的发展环境;拓跋鲜卑的发展壮大与多次南迁密切相关,迁都洛阳是拓跋鲜卑南迁进程的继续,南迁是北魏历史发展的必然;从个人原因来看,顺应了孝文帝的正统观念和大一统的理想,孝文帝实现自身政治理想的前提就是要迁都洛阳以此来实施汉化改革,获取天下正统的地位,继而实现统一全国的愿望。孝文帝东迁洛阳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在政治上,适应了民族交融的发展趋势。
又如对秦始皇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站在不同的立场、角度,评价的标准不同,会得出“建立丰功伟绩的皇帝”和“暴君”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于全面认识秦始皇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但也都是片面的。因此在分析、解释历史人物的过程中,同样需要观察多个不同的角度,如社会地位、所处立场、文化背景等方面,还原最真实的历史人物,进一步深刻地理解历史人物的作为和影响。
此外,人们在解释历史的过程中会因各种各样的原因产生各不相同的结论。个体所生活的时代、立场观点掌握的史料、运用的史观等因素都会影响个体对历史的分析和判断。
(二)初中阶段解释历史的多元角度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会有不同的判断和认识,而不同的人观察同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解释历史的过程中要尽可能从多元角度出发,才能以更客观、严谨的态度认识历史、理解历史,感受历史的内在联系。通常我们在解释历史时,可以通过“自然环境”“经济状况”“时代特征”“文化观念”等角度来全面观察、分析。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础的环境,自然环境对历史的发展起重大作用,如古代区域文明的形成大多与地理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经济状况”包括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变化,也包括同一时期经济发展的不同表现,经济状况的重要性也体现在经济发展对政治建设有决定性作用,如古代日本天皇地位的变化深受土地制度变化的影响。
“时代特征”指特定历史时期孕育出特定的历史事件,而特定的历史事件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发展趋势和时代特点。如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更迭一定程度上导致北宋重文轻武国策的出现。
“文化观念”是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的文明成果总和,受政治、经济、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反过来又反映时代背景、经济、政治等。如中世纪庄园的出现与日耳曼人传统文化息息相关。
当然,在解释历史的过程中可以选取的观察角度并不局限于此,在基于史料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的历史,可以采用不同的角度还原历史。多角度解释历史既是对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强了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深化了学生的历史素养。从更长远的角度看,对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的素养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