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针对性原则
2025年11月27日
二、针对性原则
教学的重难点是教学内容的核心,在做教学设计时,教师要依据教学的重难点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要让学生清楚一节课的重难点,使学生对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有整体把握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是问题越多越好,教师提问一定要适时。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要知道在什么地方可以设计问题进行提问,什么地方不适合提问,什么地方需要教师解释,做到心中有数,使问题设计得更有效、适时。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不知道怎么回答问题的尴尬情况以及教师自问自答的情况。在备课时,教师设计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不能过难也不能太简单,什么样的问题适合什么样的学生,要充分了解学情,设计适合不同学生知识水平的问题。问题设计得太难,学生回答不上或者回答不准确都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总是习惯性等待老师的回答,具体表现为浅尝辄止,知道一点就不再思考,如果被老师提问也能应付过去。还有的学生面对教师针对性不强的问题,云里雾里,答案也千奇百怪,此时的教师非但不反思自己,还会怪罪学生不认真,师生关系紧张,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况与问题的性质,教师应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将问题呈现给学生。使学生能根据所提问题积极思考,认真作答,敢于追问。教师要在备课时精心设计授课内容的有效提问,避免没有准备的“即兴发挥”。在学生“心欲知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时,不失时机地恰当地利用有效的提问,鼓励学生思考,寻找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1]。教师在提问时不仅要注意问题设计的有效性还应该注意提问的方式,提问的语气语调,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实践不断调整提问的方式和时机,使得提问更加具有针对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