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时空联系的观念

一、树立时空联系的观念

历史的一般定义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这表明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都需要置于此过程中,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中,才能准确理解,合理解释。

架构时间和空间框架需要将时间与空间视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马克思通过长期对资本主义社会,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认识到“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也是人的发展的空间[3]”。可见,马克思不仅认识到人的实践活动对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还将时间作为人类实践活动顺序和过程的客观表达,指明了时间对人类实践活动的意义和价值。更重要的是,马克思还认识到环境与条件也对人类的实践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伴随着人类的实践活动而发生变化。虽然马克思基于他研究的对象,着重于从时间与空间的联系来论述人存在的基本形式,但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既然人的存在与活动是基于时间与空间的联系中,以人的活动为主体的特定史事,也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需要将学习与研究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这也就意味着,学习与研究历史需要树立时空联系的观念,才能“将史事与相对应的时空联系起来,按照历史发展的自身法则去认识与研究”,以培养客观理性认识历史、理解社会、尊重文化与不同社会风俗的关键能力。

树立时空联系的观念是历史学习与研究必须具备的思维品质与思维方式。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事物,可以厘清历史发展的线索,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趋势等置于当时的时间与空间条件下做出客观且理性的认识,还复历史的本来面目。这也是历史学习与研究能力的本质体现。

例如,在统编教材《中国历史(第二册)》中《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一课的“闭关锁国政策”一目中,如何引导学生分析与理解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原因,将对学生准确把握清朝前期历史发展的特征与脉络,理解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这一主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需要将这一政策置于17至18世纪这一时代大背景、世界范围的总局势,以及中国所在的东亚地区的地区局势这一特定的时空框架中进行考量。在这一时空联系观念的指导下,学生不难发现此时的西方国家经历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他们沿着新航路而来,对既熟悉又陌生的中国充满了欲望和好奇。但清朝仍处于封建的农业社会时期,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清朝统治者不得不认真考虑国家安全问题。而他们成长与生活的环境,中华文明认知下的盲目自大,以及所处的农业社会的特征等众多因素共同促使他们选择“闭关锁国”政策作为自卫和维护统治的武器。因此,“闭关锁国”政策是时代的产物,是清朝前期统治者应对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发展的策略。这样的思维方式可以让学生有效避免主观、片面与武断的认识误区,科学、客观地考察历史事物。

综上所述,在历史学习中树立时空联系的观念,既是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需要,也是落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与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