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
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现实的教学中,当教师的问题缺乏基本的开放性时,教师的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带来“满堂问”的干扰。如果教师提出问题的动机只是为了让学生千方百计地回答出所谓的标准答案的话,那么这时,学生没有了自我,没有了自己的方向。开放性问题能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索,自己去想、去查、去做。学生在追寻答案的过程中激发了学习兴趣,学习变得更加主动积极,促进学生寻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学生的学习能力加以提高。有效的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开放性的问题答案具有多样性。比如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师在提问时问道: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早期人类都过着群居的生活呢?就是一个开放性的提问。学生此时激起了回答的欲望,积极思考。这样的答案可以从自然环境、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早期人类文化等等各方面来回答。教师在课堂中既做到了提出有效问题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又让孩子们在一个开放性问题下积极参与到课程中来。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具有开放性,比如直接问学生具体的时间人物,这类直接可以在书上找到答案的提问不仅不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会让整节课显得笨重,不利于有效的历史教学。那么是不是提出的问题越开放就越好呢,答案是否定的。有效的问题设计不仅需要遵循开放性原则但是前提必须是有效。比如在讲到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在使用火的技术上的进步,如果教师提问:同学们,为什么早期人类要使用火呢?这就是一个有效的开放性的问题,同学们的回答也会很丰富,比如可以驱赶野兽、烤制食物、照明等等以帮助早期人类适应严酷的大自然。如果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早期人类是怎么学会使用火呢?这就是一个无效的开放性问题。关于早期人类如何学会使用火是一个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的结果,学生遇到这样的问题不仅会一头雾水,就连教师自己回答都无从下手。总而言之,有效的提问除了追求开放性的提问,同时也要注意问题本身的可回答性。否则如果放得太开,问题不着边际,让学生摸不着头脑,又是浪费时间,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就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