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学习方式上进行有效指导,引领学生在求证中发现

二、如何在学习方式上进行有效指导,引领学生在求证中发现

教师在新课改中要扮好“指导者”的角色,真正做到导学、导读、导看、导行,给学生更多的自学、自读、自说、自练和自做的机会,引领学生在求证中不断去发现。这就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教师要从宏观整体上把握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期望与学习方向,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首先是发动和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由于其认识能力的不足,往往不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意义。更因为间接知识的枯燥性、难度及学生需要的不同,使很多中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教师的工作之一就是要以多种方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案例12:在学习(《历史》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第2课《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中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内容时,一位教师放完相关影音资料后,并不急于告诉学生战争的结果,而是打出教材中“材料阅读”彭德怀和美国将军克拉克的两段话让学生依据这两段话推测一下战争的结果,以此,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在学习(《历史》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时一位教师在分析马关条约与中华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的过程中,可以及时地将课后的“每课一得——甲午战争赔款对中日两国的影响”引入,数字最能说明问题,史实最具有说服力,这也打开了学生的视野,激活了他们的思维,使得课堂讨论非常热烈、深入,并且很到位,学生能在讨论的基础上达成共识。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还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深受学生欢迎。

其次是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学习方法和技能既是掌握知识的重要因素,又是能力形成的先决条件。传统教育强调学生记忆,但人的记忆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把以后学习和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全部掌握在头脑中。同时单纯以记忆活动掌握知识,学生的其他能力也得不到训练。教师的工作要求他们在方法和技能上指导学生,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较少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能力上得到训练。

案例13:在讲(《历史》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第6课《近代工业的兴起》一课时,由于“近代工业”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如何引导学生对此产生兴趣并进行深入探讨呢?教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首先可以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入手,因此问题已在第1课中探讨过,并已达成共识,即具有双重作用,促使中国开始卷进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由此引导学生:其实也就是使古老的中国开始接触以大规模使用机器为特征的资本主义工业。那么,中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大规模使用机器为特征的工厂”的呢?从学生比较熟知的,同时又是课程标准中要求掌握的知识入手,再结合本课后的“每课一得”,同学就能够很好地理解“近代工业”这一原本比较抽象的概念了。

再次是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学习内容。一般来讲,学校教育中的学习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不是由某一个教师所决定的。但如果仅仅在教科书上限定学生的学习,既不可能,也不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特别是有些智力发展较快的学生,对教科书之外的内容,还将通过教学之外的多种途径去学习。教师的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指导学生选择那些健康的、对学生发展最有利的学习内容。

案例14:在讲(《历史》北师大版九年级上)第9课《古老印度的抗争》和第10课《解放者的宣言》时,引导学生认识殖民扩张和掠夺、体会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斗争的正义性。由于这些都是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后的反抗殖民主义统治的斗争,这样就对教材做了重组,即先用一节课的时间了解、释读“三角贸易”这一知识点,在这里主要是结合哥伦布新航路开辟的史实,再鼓励学生就三角贸易的过程想象一个情境来再现当时的场景。最后利用10分钟时间对这2节课的相关内容进行预习,建议他们查找相关资料。在上第2节课时就这两个地区的反抗殖民主义的斗争进行具体的分析讨论;学生围绕“同样是反抗斗争,为什么结果不同?”从不同侧面来进行分析。他们把这个问题挖得很透,能从双方分别来对比:印度同拉美对比,英国与西班牙、葡萄牙对比。这样学生通过互相交流与探讨,真正地认识到了科学技术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性。当然,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第二课堂活动,教师都是人类知识的传播者。学生由于其知识经验的影响,不可能单纯以自己的能力掌握所遇到的所有知识,许多内容还要靠老师的讲授才能掌握。

第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教学的需要确定指导范围与程度,帮助学生制定确切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的确定不仅要根据学习与探究的内容来制定,还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更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即必须具体而又明确,“具体”是指学生知道做什么,“明确”是指学生知道怎么做。

案例15:如在学习《历史》(北师大版七年级下)第9课《“贵姓何来”:中华诸姓的来历》一课时,由于姓氏可以说司空见惯,与每一个人都有关系,但若究其根源,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为了让学生明确做什么和怎么做,教师可以试图将同学们都感兴趣的,并且是他们所熟知的“探究自己姓氏的由来”确定为本次学习与探究的目标之一,即“通过探寻自己姓氏的由来,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热爱社会的伦理观念”。因为通过这一目标的确定,不仅能使他们对此次活动产生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欲望,更重要的是能促使他们提前进入学习与探究的状态,便于活动的具体操作。

第三,教师要建立一个接纳性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获得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这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基于此,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同学们可以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可以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也可以做出独具特色的点评。于是会看到:有时学生们三五个一组,一个做主持人,其他几个人由这个同学组织着,把历史事件用他们特有的方式、方法串联在一起。

案例16:在讲述(《历史》北师大版七年级上)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时,可以根据课程标准“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的要求,又根据大多数学生都对炎帝和黄帝非常感兴趣,同时他们又能够收集到相关的资料,于是教师就鼓励学生课下查找一些资料,课上鼓励他们去发挥、去表达、去判断,给他们时间来讲述他们所了解到的炎帝、黄帝、尧、舜、禹。在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讲述牛头人身、教人稼穑、尝百草、救助生灵的神农氏,即黄帝;讲发明战车等许多工具的轩辕氏,即炎帝;也讲他们所了解的尧、舜、禹,同时,教师又可以提议让同学们在课堂上现场表演,学生了解了传说与史实的区别,并对传说与史实的不同也都有了初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