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理论基础
笔者着重探讨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如何有效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基于本书研究目的,分析国内外历史学相关文献理论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60年代,英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教育事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率先进行了历史教学改革,该时期历史课程改革逐渐深化,史料教学作为创新教学模式被提及,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了革新,被广泛应用于历史教学之中。史料教学强调,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不应拘泥于学习历史理论知识,而应通过史料,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取得知识。
学习能力的信息加工理论。该理论由毕华林提出,是一种学习理论。毕华林在此理论中提出通过长期不断的积累学习,才能形成学习能力,并通过教师的指导,在学习实践中,通过养成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自身探索意识、分析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来全面地学习历史知识。因此,毕华林认为,无论何种活动,只要有学习就一定需要基础性的知识、学习方法作为基础。开展义务教育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必须以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具备基础学习策略这两个基础要素为切入点。在历史教学中,将史料教学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利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发挥自身学习能力,从史料中获取相关历史信息,从而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在历史教学中,怎么样发挥史料教学的最大优势,服务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也是本书研究的重点。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人主因驱动下行使的行为,学生自身的学习观念、学习态度、学习执行力等主观特征在学习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不是教师的玩偶,能够任意“摆布”,学生自身拥有的思维创造力、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等不应被忽视,开展教学活动须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和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对所学习内容进行自主消化与转化,成为自身知识的一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只是一部分,教学活动从来不是教师单方面的给予,而是师生之间双向互通有无、引导与合作,是给予、回馈、再给予、再回馈的过程,也是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
在初中史料教学中建构主义主要表现为,教师在史料教学的时候,不能用一套固定的模式要求所有的学生。要注重学生个性和差异性,根据学生不同能力和兴趣,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初中史料教学指导,进而帮助学生形成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建构。另外,还要为学生选择恰当的史料,帮助他们提升史料辨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