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辩证解释历史
(一)多角度辩证解释历史的含义
解释历史是指以史料为依据来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横看成岭侧成峰,任何具体的事物都是在多样的联系中存在着,因而在对历史进行解释时应注重多种联系,试图从多种角度出发全方位、分层次地来看历史,这也是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阶段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期待学生形成的一种能力。多角度辩证解释历史,即指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角度与方式去分析问题、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
多角度辩证解释历史的主体是学生。从实际课堂教学出发,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从学生的知识储备出发,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引导学生在辨别现象与解释的基础上,对不同的解释加以判断,理解分析问题角度的多样性,能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并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多角度辩证解释历史的依据是史料。这要求教师在把握课程内容的前提下,能够占有必备的史料并合理运用史料;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搜集、阅读、辨析史料,并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件进行综合、概括、分析、判断等,做出科学、严谨的历史解释。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客观判断某一特定历史事实的历史解释是否能够得到原始材料的证实的能力。
多角度辩证解释历史的目标是接近历史真实。初中阶段的学生所阅读的历史,除了历史叙述外大多含有作者的主观认识。要将客观的历史和主观的历史联系起来,接近历史真实,只有依靠对史料的搜集、整理与辨析,尽可能还原最真实的历史,就要求对历史有正确的认知。在掌握各种历史信息的基础上,需要从历史的、多维的视角,尽可能客观、全面、辩证地理解史事描述过程、理性评判,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的关系做出解释。
(二)多角度辩证解释历史在初中学段的运用
根据初中阶段学生的学情,培养学生多角度辩证解释历史的能力主要在于解释历史史实、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等方面,可利用的视角包括时间与空间、相同与不同、背景与条件、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时代特征、社会地位,文化背景、思想认识等,在解释历史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进行评价。
比如统编教材《中国历史(第一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目标包括:能够初步解释文明交融的不同途径对文明发展的影响。教师通过文献记载、壁画、历史地图等解读,并结合历史讲述,为学生提供范畴与视角,引导学生尝试对历史进行多角度的辩证解释。
教师通过前秦的苻坚和北魏孝文帝两个历史人物的对比,引导学生从相同与不同、动机与效果、原因与结果的范畴来思考。
从相同与不同的范畴来看,两人面临的时代特征相同,都面临着北方由分裂到统一、北方民族关系复杂、民族矛盾激烈;两人的社会地位相同,都是北方统一之后北方的最高统治者,都面临着巩固统治的任务;两人的文化背景不同,苻坚是氐族人,孝文帝则是鲜卑族人,而且从小养大他的奶奶是汉族人,从小他接受了汉文化的教育;两人的思想认识不同,苻坚认为北方统一后应该乘胜追击拿下南方东晋,而孝文帝则认为应该先缩小鲜卑族与汉族的文化差异,先巩固北方的统治,再想统一天下。
从动机与效果的范畴来看,两人的动机不同,达到了不一样的效果:苻坚想要通过淝水之战统一全国,却激化了民族矛盾,最终北方再次分裂;孝文帝想要通过改革缩小鲜卑族与汉族的差异,巩固北方的统治,最终使得北方民族矛盾缓和,维护了北方的统一,促进了民族的交融。
从原因与结果的范畴来看,不一样的原因带来了不一样的结果,因为苻坚坚持战争,激化了民族矛盾,最终导致北方的分裂;因为孝文帝选择改革的方式缓和了民族矛盾,最终巩固了政权,促进了民族的交融。
其中,从相同与不同、动机与效果、原因与结果的范畴来考虑就是辩证地分析问题,从时代特征、社会地位、文化背景、思想认识的视角来分析就是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综合起来考虑即是多角度辩证解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