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设史料研读课程,提高学生史料研习能力
史料研读课程作为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在2017年新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史料研读课程是对史料进行介绍并加以分析、解读的训练,主要包括史料的搜集、运用史料的原则与方法、文献史料研读、实物史料研读、口述史料研读、图像史料研读、现代音像史料研读和数字资源的利用[3]”。为了和高中历史课程更好地衔接,在初中历史课程中设置史料研读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史料研读课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史料的搜集、甄别和运用等方面的指导。首先,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史料的搜集。指导学生通过中学历史教科书搜集史料,发挥教科书这个核心课程资源的作用。无论哪种版本的历史教科书,在正文之外,都配有大量历史资料,包括文字史料和图像史料。这些史料基本上都是比较典型的史料,不但可以为正文叙述提供有力证据,还可以作为正文的延伸;指导学生阅读历史书籍,从历史书籍和书籍的引注中寻找史料。根据著作的引文或者注释、参考文献等线索追寻原书。在追寻的过程中,我们积累的史料就会越来越多;指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史料。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史料搜集的途径和手段空前增多,许多史料被制成了电子版。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专业的数据库,如中国基本古籍库、超星图书馆、读秀知识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中文数据库和一些史学研究及历史学专业的期刊,如“近代中国研究”“中学历史教学园地”,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的官网。其次,指导学生对搜集的史料进行甄别。提醒学生考察史料的来源,如史料的原始出处,史料的作者、时间、地点和用途,考察史料的保存、流传过程。史料总有一个保存过程,在其迁延过程中,或经过传抄,或经历编撰,多方面的因素导致其可能被伪造、审改。研究史料是否为原始史料,有无虚假成分,选择最有价值的史料,最贴近史实的史料。最后,历史教师也要指导学生对史料进行运用。对于文字史料的运用,教师要指导学生逐字逐句地理解史料,从史料中找出自己想要的结论;对于图像史料的运用,尤其是历史地图,教师要教给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学生要学会辨别历史地图的种类,了解地图图例,关注历史地图的标题,注意历史地图中的古今对照信息;要注重历史地图间的比较,进行时空对照;对于现代影像史料的运用,教师要指导学生认识原始影像史料、拟真影像史料和艺术化影像史料的区别,认识到不是所有的历史影片都可以当作史料进行运用,要结合文字史料、图像史料对历史影片中的艺术化成分进行考察,剔除其对历史的虚构成分,培养学生养成“孤证不立”“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通过开设史料研读课程,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史料研习能力,帮助学生达成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