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阶段置于时空联系中理性思维的培养目标
(一)整体目标
理论研究的目的是更好地实践。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首次接触历史学科的学习,同时受年龄阶段、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对历史学科的了解与认识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对时间与空间的概念有一定的认识,但绝大多数学生并不了解历史时间与历史空间有哪些表达方式,在历史叙述中这些表达方式有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其意义何在,也不具备运用这些表达方式进行历史叙述的能力,对于将具体的历史事物定位在特定的历史时间与空间的框架中进行考察的观念与意识更是极为缺乏。他们对历史的了解大多呈现碎片化,主观性比较强。因此,落实培养置于时空联系中理性思维的能力势必要经历一个由低到高、层层递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拔苗助长。
现行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知识与能力中指出:“了解历史的时序,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表明可以从了解历史的时序入手,逐步学会将历史事物置于时空条件下考察的方法。在课程目标的过程与方法中又指出:“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与判断。”要求学生通过历史学习,掌握将“时序与地域”联系在一起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与判断的方法。课程标准中的这些表述给了我们启示,根据初中学生的思维水平、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可以将培养目标进行分解,从了解基础的时间与空间的表达方式开始,逐步发展到知道考察史事需要将时间与空间联系起来,进而初步掌握置于时空联系中理性思维的能力。
基于以上情况,从整体而言,在初中阶段落实培养置于时空联系中理性思维的能力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历史叙述中不同的时间与空间表达方式
历史叙述中不仅有时间与空间的表达方式,还会出现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通过辨识—理解—运用的培养过程,来落实这一培养目标。教师可以结合教科书,在教学中通过示范,不断引导学生了解在历史叙述中有哪些时间与空间的表达方式,它们有哪些不同之处,又有哪些联系。再通过解读教科书中的相关表述,帮助学生理解在历史叙述中运用时间与空间表达方式对学习历史、认识历史会产生怎样的作用,造成怎样的影响。让学生知道每一种时间与空间的表达方式都是历史信息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客观、全面地认识与理解历史的基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能够尝试自主选择恰当的时间与空间的表达方式叙述特定的历史事物,以进一步强化对历史叙述中不同的时间与空间表达方式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时间与空间的表达方式与史料的价值紧密相连,时间与空间的表达方式是否准确,可能直接影响对史料的分析,以及对史料所指向史事的理解,也将直接影响认识历史的客观性与全面性。第二,时间与空间的表达方式背后所反映的是表达习惯、思维逻辑、时代背景、生活环境,甚至是文明体系等。这对于学生理性认识历史也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三,时间与空间的表达方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地发展与变化。这反映的不仅是历史学界对于某一特定历史事件观念以及立场的变化,也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
2.在时间与空间的框架中建构史事
掌握历史叙述中不同的时间与空间表达方式的目的在于能够自主地在时间与空间的框架中建构史事。包括将某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并能够运用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方式,简单描述某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方面。
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的框架中定位历史事物,首先需要知道任何历史事物均发生于特定的、具体的时间与空间条件下,需要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进行认识与理解;然后将特定的历史事物所处的时间和空间的框架从时间顺序、时代背景、社会形态、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地域范围、路线走向等视角进行细化,准确定位历史事物,以便进一步描述,并全方位考察。学习与研究历史不仅要能够在时间与空间的框架中准确定位历史事物,也要能够简单地进行描述。可以通过组织语言文字的形式进行,也可以通过制表画图的方式进行。
3.认识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
了解与掌握时间与空间的表达方式,以及在时间与空间的框架中建构史事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历史事物的来龙去脉,这不仅仅是为了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更是为了在此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为什么在认识历史与现实的时候,除了要联系时间因素外,还需要联系空间和环境因素。
(二)年级目标
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存在特殊性,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心理状态、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置于时空联系中理性思维的培养目标进行基于年级的分层,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
1.七年级目标
对七年级学生而言,感性认识仍然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他们首次接触历史这门学科,一切从零开始。教师应当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发展规律,在七年级的历史课堂中通过教师的示范引导和学生的积极模仿,引导学生重点落实辨识时间和空间的表达方式,初步理解在历史叙述中运用时间与空间表达方式的意义,并初步掌握运用时间与空间的表达方式描述特定历史事物的方法;进而知道任何历史事物均发生于特定的、具体的时间与空间条件下,尝试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中定位历史事物,知道在简单描述历史事物时可以运用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方式;初步了解历史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认识历史与现实离不开空间和环境因素。
2.八年级目标
八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年的历史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历史学科也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因此,八年级的培养目标可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内容时,自主辨识时间和空间的表达方式,基本理解在历史叙述中运用时间与空间表达方式的意义,并基本掌握运用时间与空间的表达方式描述特定历史事物的方法;能够自主地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中定位历史事物,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方式简单描述历史事物;能够基本认识历史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初步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由此,为高中学段历史学习中培养时空观念这一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打好基础,做好初高中的衔接。
当然,由于不同学生在学情上存在差异,教师需要根据实际学情对以上培养目标进行调整,做进一步的细化分解。
【注释】
[1]林枫.高品质课堂创新案例研究 初中历史[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德]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曹兰胜.从马克思时间理论审视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理路[J].广西社会科学,2021(05):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