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循序渐进原则

三、循序渐进原则

学生知识水平的发展要经历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逐步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循序渐进的逻辑思维。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对自己收到的教学效果进行及时反思、总结经验,从而改进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地运用问题教学法教学。有效的问题设计并不是看学生集体的反应来评价,简单的问题学生一哄而起,难度大的问题学生“一哄而散”。教师设计的问题一定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产生主动思考求知的愿望。教师不应将上课时活跃的氛围作为教学目标,应提出一些循序渐进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因此,课堂问题不能太过于简单,简单的问题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对课程不以为然,恰到好处难度的问题能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主动思考与提问,也就是“跳一跳,够得到果子”。好的老师是最会引导学生的老师,这需要耐心,更需要技巧,缺乏技巧就很难达到目的,好的循序渐进的问题设计,既给了学生回答思考的动力,又能很好地烘托课堂氛围。课程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体现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各不相同,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关注的不只是“好学生”,还有思考能力弱、接受能力差的学生。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每一堂课,问题设计一定要有梯度,设计各个层次的问题以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要求,同时也要设计具有思考性的、难度较大的问题满足部分学生拔高思维能力的要求。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问题不但激发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思考能力,而且对问题的实践性有极大的推动,对构建高效课堂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