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方式的课堂导入实例
新课程改革对于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育人为本”“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针对如何更好地贴近时代发展需要和学生学习的需求,创造更优质的课堂教学环境,笔者开始在初中七至九年级的被试班级开展了不同方式课堂导入方案的实践活动。本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体现学生课堂主体性地位等原则,笔者构思和组织了以下课堂导入的案例,作为笔者撰写的核心内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是教师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等各种手段,制造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诱发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学习状态的技法[4]。情境导入法如运用得当,则会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意识不到是在上课,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获得知识。在创新研究多样性课堂导入方案的过程中,笔者就如何利用不同手段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进行了很大力度的研究和探索,下面就几种特点鲜明、可行性高的情境创设导入教学案例进行列举和分析。
1.讲故事导入新课
课程未始,兴趣先行。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听取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所构成的故事、传说要比照本宣科地诵读课文内容更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愿意投入之后的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在课前的几分钟时间里,老师如能够声情并茂地讲述一个动听、生动,同时学生们还没有听过的故事,将能够给整堂课带来一个非常理想的开端。
教学案例:九年级上册第6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课程特点分析:本课重点讲述古代世界的三次大规模战争的基本过程及路线,分析战争对古代文明发展的客观推动作用。学习本课过程中,笔者发现,通过在A班以传统直接切入主题形式,继而观察地图,梳理战争线索的方式进行本课教学时,学生往往在连续学习三场战争的不同过程和路线的整个过程的中前期就失去了一定的兴趣。对于许多对战争缺少学习兴趣的学生而言,本节课枯燥乏味,学生兴趣低落,课堂同样显得沉闷无趣。故而,笔者结合学生喜欢听新鲜故事的心理,在B班采取了讲故事导入新课的方法,获得很好的收效。
教学过程如下。
教师: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共同学习新的一课,在开课之前,老师要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学生(产生好奇心):讲什么故事?
教师:扑克牌的故事。
学生(疑惑的情绪更加明显):这和讲课有什么关联呢?
教师:大家别着急,听老师慢慢讲。我们都知道大家平常玩儿的扑克牌都有54张,其中,大家告诉老师带人物的都有哪几个花色?有多少张呢?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J、Q、K啊,一共12张。
教师:其实,在扑克牌发明之初,这12张带人物的牌就代表了12位古代非常著名的人物呢,其中,牌里的人物就有咱们今天要学习的重要人物呢。
学生(兴奋):哪个人物呢?
教师(拿出扑克牌方块K和梅花K):这张方块K大家都认识吧,牌上的这个人物侧着脸,他是我们在之前的课程里刚刚接触过的一个重要人物——恺撒。
学生:哦!
教师:恺撒在罗马帝国的货币上一直是侧面像,所以在扑克牌上同样是侧脸,这也是所有扑克人物里唯一一个侧脸的人物。再看这张梅花K就和咱们今天这节课有密切联系了,大家看这个梅花K上的人物佩戴红色珠宝,神情威武雄壮,他就是开辟了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亚历山大大帝。到底亚历山大大帝在历史上做出了哪些卓越的贡献,而被人们在扑克牌上都要留下他的印记呢?我们一起开始今天的新课学习吧。
故事导入评价:原本枯燥无味的战争题材的课程内容,因为一张小小的扑克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聆听故事的过程中,又了解了一些未知的历史知识,引发学生进一步探寻本课知识的主动性。在导入环节之后的课堂学习中,学生能够主动列举亚历山大大帝的人物事迹,梳理战争发展过程及路线图。参与课堂活动的学生人数增加,课堂气氛活跃。
2.做游戏激趣导入
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皮亚杰就指出:游戏、竞赛活动最适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对于初中学生而言,爱好玩耍仍然是他们的天性。教师如能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游戏内容相结合,则能够最大限度上实现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的原则。通过教师精心设计内容有趣、易于操作的游戏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技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让学生开动脑筋,在不知不觉之间融入新课的学习,兴趣盎然地接受新知识,同时也能让学生对新课的学习产生一定的理论和知识的了解。
教学案例:八年级下册第11课《民族团结》。
课程特点分析:本课重点讲述建国后党和政府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史实。由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在学习过程中,对理论学习的理解要求较高。在A班直接进入课题,解读政策含义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较为生硬地接受了对于民族政策的解读,对知识的识记和理解效果并不理想。笔者随后构思和准备了一些教具在B班采取了做游戏激趣导入新课的方法,顺利地为本课重难点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教学过程如下所示。
教师(拿出教具):今天在我们学习新课前,老师先和大家共同做一个游戏。
学生(产生好奇心):是什么游戏?
教师:拼图游戏。
学生(产生明显的兴趣):拼什么东西?
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两套五大省级自治区的版图模型,五大自治区主要少数民族的人物图片,五张写有少数民族歌曲的纸条等教具。)下面分别请两组各自两个同学上讲台来,按照我国五大省级自治区的地理位置互相配合将五块版图模型拼到黑板上,之后我们再请各组两个同学在每块自治区版图上,拼出相应的少数民族人物图和当地的民族歌曲。咱们看看哪组同学拼图完成得又快又好,准确率高。
学生(争先恐后地上台):学生代表进行拼图游戏,下面的学生对同伴的游戏效果进行评判打分。
教师:利用学生拼好的自治区版图模型,进入对于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讲解。
游戏导入评价:经过对本课题实验前期问卷调查的分析,笔者发现,参与游戏、动手实践是学生最喜爱的课堂导入的方式之一,这也完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在适合组织课堂游戏的课程中,适当地开展游戏竞技活动,能够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进取意识,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积累经验。同时也能充分展现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发展。
3.音乐激情导入
情感是课堂教学中的灵魂,没有情感的教学就等于没有明媚的春光,或如荒漠戈壁一样,孤寂,没有生气。一定的情境产生一定的情感,教学者动情,学习者方能动容。音乐,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一种语言,它能通过跃动的音符、抑扬的节奏抒发出作者的情怀,同时也能让聆听者萌发出感同身受的感动。音乐的渲染最能将人们内心平静的心绪激荡起来,将其转化为热烈、激昂的情绪,有情感渗透的课堂才是能真正走进学生心里的课堂。因此,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笔者也尝试以音乐形式导入新课的方法,以调动学生的情感共鸣为手段,组织课堂教学的进程和活动。
4.欣赏视频激发情感导入
利用课堂导入环节所插入的影视作品的收视效果紧紧抓住学生,发挥影视、视听共鸣的强大震撼力的作用,使学生自然走入课堂,深情融入课堂,师生共同感动于课堂……比起让学生单一地接受历史教材所传递的书本知识,来自视觉、听觉等多方位的感官刺激更能让学生产生参与学习的意识。教师如能在课前筛选与教材内容相吻合,有助于学生把握课程重难点的视频材料,将不仅吸引学生更快地融入学习氛围,同时还能为教师进行知识讲解减轻负担,提供很好的教学手段的支持。
5.实验操作导入
对于像历史学科这类典型的文科课程而言,教师讲解是课堂学习中最为重要的教学方式,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到理科课程中经常出现的动手实践活动。但学生好动的心理特点,以及青少年乐于动手参与实践的特点都表明:教师需要多创造让学生动起来,充分展示自己动手操作能力的课堂活动。一方面可以起到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好奇心,突出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在参与动手活动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树立继续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教学案例:七年级下册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课程特点分析:本课学习内容主要是围绕着列举宋元时代的科技成就展开,线索较明确,内容涉及广泛。如果采用列表格方式导入新课,让学生直观了解本课学习的几大方面的科技成果,继而在新课学习中将表格内容补充完整,把握本课重难点,也能够顺利将课程学习完成。但这种方式未免老旧、传统,墨守成规,毫无新意可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只是被动接受,按部就班地看书、记笔记、整理线索,体现不出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课堂新意。作为尝试,在B班被试学生学习本课时,笔者设计和准备了实验器具,以让学生耳目一新的动手实验活动开始了本课导入环节的学习。
教学过程如下。
教师:同学们看到老师今天带着一个装满水的杯子进到教室了,但老师告诉大家,今天这杯水可不是用来喝的,而是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做实验用的。
学生(产生好奇心):一杯水可以做什么实验?
教师:当然这个实验还是和咱们今天要学习的课程内容有密切关系的,这节课咱们要学习宋元时代的杰出科技成果。其中就包括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老师现在就是要和同学们一起来动手制作简易的指南针!
学生(跃跃欲试):怎么做指南针呢?
教师:大家别着急,听老师慢慢讲。(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根干稻草和一根针)大家仔细听我的讲解,然后让同学来亲自上讲台完成这个实验哦。
学生(专注地盯着老师):聆听教师讲解实验步骤。
教师:其实,整个实验过程很简单。首先,我们要将干稻草缠到针的针孔一侧,接下来,我们把针尖在头发上摩擦几下,再把针快速地放到装满水的杯子里,由于稻草的浮力作用,针在水面上浮着并且转动。而我们观察针尖最后指向的位置就是南方了,针尾方向就是北方了。那么,现在哪个同学要来亲手做一个指南针呢?实验可是有一定操作难度的啊。
学生(兴奋):纷纷要求上台实验。
实验导入评价:在本次课程实践过程中,学生涌现出前所未有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热情。动手实验对学生来说存在很大的未知性,“能不能将实验过程完整的进行下来,能不能取得应有的实验效果”这些问题都刺激着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课堂实验活动的热情。同时,教师所设计的简单易行、易于成功的实验活动,能够很大程度上保证学生在实验中的成功概率。最终,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带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展开本节课后续的学习。
6.角色扮演导入
90后的学生都接触过动漫的cosplay表演形式,也都了解角色扮演能给自身带来的新鲜、刺激的感觉。针对学生的这一新的兴趣喜好,也充分地分析和研究历史课中能够和当代社会新鲜事物接轨的内容,笔者选择了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准备,在课上导入环节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根据预设内容,展示当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从而,让学生在表演活动中,增长学习兴趣,更加投入地进行随后的学习。
教学案例:九年级上册第10课《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课程特点分析:本课重点讲述欧洲资本主义时代正式确立前,在思想和经济领域所发生的两个重大事件: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从理论层面讲述文艺复兴兴起的原因及性质,分析新航路开辟的重要作用是本课的重难点部分。而西方历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相当少,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社会属性的国家和地区发展变化的主要情况及深刻影响,是一个教学上的难点。本课在课前就布置了预习任务给学生,同时要求部分学生准备有关新航路开辟的情景剧,用以在课前5分钟为同学展示,作为本课的导入内容,期待通过学生的准备与参与,提高这堂课的趣味性,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烘托出本课的学习氛围。
教学过程如下。
教师:今天的课程一上来我们将看到来自我们同学所表演的一个历史情景剧,剧中的主人公同时也是我们这堂课所要讲授的重点事件的主要人物。请大家认真观看情景剧,共同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
学生甲(饰哥伦布):拿着望远镜,指向远方,招呼水手们:你们看,前面就是印度啦。
学生乙(饰水手1):欢呼,我们终于到了!
学生甲(饰哥伦布):兴奋,拿出地图,在海上漂泊了这么久,终于见到你了,手指向远方的大陆。
学生丙(饰水手2):到了印度,我们就能获得无数的金银财宝啦!船长,万岁!(众水手拍手表示赞同)全体船员登陆上岸,注视着来往的当地人。
学生丁(饰水手3):带着疑惑的表情,咦?这里的人们怎么一个个都皮肤黝黑、面黄肌瘦,印度不是非常富足的国家吗?
学生甲(饰哥伦布):这一定是印度的穷人,咱们往城里走走,一定会发现财富的。(众人向城中心走去)
旁白:1493年,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达到了新大陆,他和他的船员一直以为自己到达了亚洲的印度,但经过后人的研究证明,他们到达的其实是现今的……(略做停顿),好了,到底哥伦布和他的船队探寻到了什么地方呢?我们一起和老师进入今天的新课来寻找答案吧……
角色扮演导入评价:在特定的情景环境中,让学生有意识地扮演历史课学习中重点出现的人物,再现发生在人物身上的主要故事情节既能让学生在准备和排演过程中积聚强烈的学习热情和表演欲望。同时,也能让学生在合作准备角色扮演剧目的过程中,增强协作意识、提高表演能力、锻炼与人接触的能力、宣扬自我个性、展示自我风采。可谓是,一幕小小的情景剧给学生带来了无限的发挥空间,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二)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教师的课堂导入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学生迅速地集中注意力,激发求知欲和思维活动,引起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做到心动、脑思、口说、手写。同时也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教学要求,并有意地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心理和知识上进入听课的良好准备状态,进而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有利条件。而课前提问式谈话正是促进最优化教学目标实现的至关重要的环节和必不可少的手段。提问导入要有针对性,同时要进行有价值提问。提问内容需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有挑战自我、乘胜而上的热情。更关键的是,提问内容要贴合课程学习的实际,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点和能力水平,并且尽可能与时代发展方向保持一致,涉及一定量的新鲜资讯和常识,方能营造出有水准、有深度的课堂导入氛围。
提问式教学法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教学手段,而笔者所研究的是,在以往的提问教学法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的新内容、新思路,采取大量连贯性提问的手段开展课堂导入环节的一种方法。在课前,需要教师首先预设各种问题对于学生理解和解答的难度值、有效值,同时评估各个问题与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的关联度,设置出有效、合理、层次分明的不同深浅度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在迎接问题挑战的过程中,既有信心回答正确问题,有会出现某些不明白、无法解答的问题,刺激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找寻到问题答案,促使学生更投入地进行课堂学习。将预设和生成有效地结合起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连串的课堂提问让笔者大呼过瘾,而学生精彩绝伦的回答更是让笔者刮目相看。连贯提问导入新课不仅让学生对本课应学的内容有了开门见山的了解,更展示出了学生课外知识的丰富,及其对时政热点的关注程度。在学生不断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其自信心得到激发,又对自身尚不清楚的科学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和学习主动性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