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学实践案例

二、教学实践案例

(一)教学实例

通过前文大量的积累和论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何在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精心设计问题,下面以部分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为例详细阐述。

1.教材分析

本课上承隋朝的建立和灭亡,隋朝的统治和成果,下启盛唐气象。在本单元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课主要介绍了李渊建立了唐朝和唐太宗李世民开创的“贞观之治”,着重讲述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经历隋朝短暂统一和唐朝的建立,开创盛世的原因让同学们探究,理解统一的重要性。还有就是简单介绍了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武则天的统治措施和贡献以及其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2.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但是由于对以往对历史课的不重视也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中要注意控课的能力并且在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教师在教学准备阶段就要准备大量的历史素材,精心设计需要用到的历史素材比如视频图片和材料。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进行教学设计。我校是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初中学生总体素质不高,学习自主性差,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把课设计好,还要有较强的控课能力。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精心设计课程。

3.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本课主要采用教授法和问题探究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理解大唐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高峰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4.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如何帮助对学生正确地评价唐太宗。

(二)备课阶段准备的历史素材

好的老师会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准备问题、设计问题来推动教学的进程,但是优秀的教师更会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任何提问。历史课程作为人文学科,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历史素养,课前准备大量相关的历史素材和历史知识,面对学生的任何提问才会有备无患,避免尴尬。丰富的教学准备也许不是都用上,但是老师只要能用上其中十分之一二就可以让学生对老师丰富的学识产生敬仰,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喜欢一门课程。这就说明了老师准备相关历史素材的重要性。把枯燥的历史课上成一节跌宕起伏的历史故事,营造良好的课堂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需要老师丰富的历史知识,这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上课信手拈来,学生不愿意错过老师每一句话,新教师总是按部就班,上的课也枯燥乏味。

(三)教学效果问卷调查及分析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法对H市实验学校初一、初二、初三部分学生进行有关问题设计有效性的调查。此问卷遵循目的一致性原则,主要设计的问题包括学生对教师在授课中所采用的问题教学法的满意程度、对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满意程度、问题设计的难易程度等进行调查。遵循对象合适性原则主要调查的对象包括初中三个年级不同水平的学生以期更加客观翔实的结果。这些问卷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教师采用有效提问的设计后对问题教学法的满意程度,对教师实施问题教学是否有效,学生是否接受,教师实施有效提问所存在的问题。这些问卷调查结果将有助于笔者了解采用有效问题设计原则结合教学环节进行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满意程度可以佐证笔者关于有效提问的策略是否有效,增强论证。

表4—1 调查对象情况表

学生问卷调查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对其中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100份,有效问卷为100份。

表4—2 你对本节课运用问题教学法教学的效果是否满意?

表4—3 你对本节课中教学内容与问题设计相结合的程度是否满意?

表4—4 你认为本节课运用问题教学法对于学习兴趣的激发程度如何?

表4—5 你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问题的难度如何?

问卷分析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本节课运用问题教学法的满意度比之前提高37%,表明学生对本节课设计的问题是较为满意的。在学生学习历史兴趣方面,70%以上的学生都认为问题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其学习兴趣,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都很高,师生合作的程度比较高,课堂气氛活跃,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在问题教学法与教学内容结合方面,笔者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发现问题解决的办法和思维,通过问题的设计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在课堂教学的整个环节中,笔者以问题为中心,创设问题情境,把教学内容化作问题进行设计,让学生阅读教材独立思考,然后叫学生回答,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进而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一些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的疑问点。总之,学生对问题教学法的各个教学环节都比较赞同。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学生感觉问题设计得有点多,笔者在课堂教学后经过与学生的交流发现,一部分学生认为笔者运用的材料有点多,史料的展示时间有点短,学生边读材料边思考,时间有点紧张。这种情况就导致了有些学生不记笔记只听课,还有些学生只记笔记不认真听课,这应该引起笔者的重点反思,要充分考虑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除此之外,因为笔者教学经验不足,所以在问题过渡上经常出现口头禅似的重复,没有抓住问题过渡上的设计,这也导致了学生对教学内容化作问题满意度的不高。本堂课超时5分钟,教学内容要做适当压缩,教学过程中时间分配要进一步调整。

(四)教学总结与反思

笔者通过备课和讲课以及课后与学生的交流,对整堂课进行以下反思:第一,教学过程要符合学情,彰显历史学科的教育价值,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程改革理念。本节课充分了解学情,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本节课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过程中的说明性图片以及文字资料,这些都照顾了学生的学习特点,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搭建了桥梁。在新课程改革要求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要求立足于学情,以学生为中心,更好地服务学生。第二,合理使用教材,拓展整合课程资源,为学生搭建理解历史的平台。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本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教材提供的资源进行利用,将本课依据三大板块的教学内容进行灵活处理,旨在照顾了课堂的需要,又不冲淡本课主题。第三,具备了灵活多样的现代教学手段、方法和简练优美的语言,才能使课堂教学如行云流水。第四,这节课依据学生的发展水平,采用了图片、图表、文字资料等教学素材,主要以问题教学法为主,还有史料教学,学生自主探究等方法展开教学。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具体的学情等决定采用何种教学方式。同时,为了能使问题教学发挥最大功效,还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和完善问题教学。笔者在这次教学实践中有一个很深的感受,当你真正走进课堂教学中,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你会发现很多的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时就需要直面问题,通过大量阅读教育教学理论、查阅资料及不断进行教学实践,找出问题的根源,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

【注释】

[1]于欣.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9.

[2]蒙继元.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