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一个广义的概念,通常是指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教学手段。它是一种把超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运载信息的媒体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的技术。使人通过多个感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在历史教学中采用这种教学手段,可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微观事物宏观化,复杂事物简约化,并能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与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它的使用将使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课堂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
(一)创设多媒体技术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显然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多获取信息最可取的方法。而多媒体手段恰恰在视觉、听觉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心理学家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揭示该课知识的社会实践意义,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创设多媒体教学德育情境,陶冶学生情操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挖掘历史教材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单靠语言来描述,缺乏情景渲染,往往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难以发挥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运用其声像效果和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情景,再现历史场面,增强真实感,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感受历史时代的氛围,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自觉地接受熏陶。
(三)使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其辅助性、长期性、实用性、共享性
尽管多媒体教学有着相当多的优点,但它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教师在课堂的主导作用和传统教学法不应该忽视。在教学中应该长期坚持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因地制宜选择制作课件的软件,来完成课件制作;也可由教研组或备课组教师分工合作,各自制作一定量课件,而后资源共享;目前国内面向课堂教学的课件逐渐多起来,学校可适当购买一些,这样使用起来就方便了。总之,多媒体在课堂中只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工具,教师需要平衡其在课堂中的正确使用,以达到最优的效果。
【注释】
[1]景玉慧.发生认识论视角下学习空间的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21.
[2]巴基斯坦.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曹斌华.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21.
[4]何克抗.“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0(2).
[5]辛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应注意几个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1):6—7.
[6][德]特洛尔奇,等.克服历史主义[M].陈湛,郭笑遥,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21.
[7]陈新.西方历史叙述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8]李永婷,徐文彬.当代中国教学设计研究三种视角的比较[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10):39—40.
[9]叶澜.方圆内论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