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图片在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宋代史学家郑樵曾说:“古之学者,左图右史,不可偏废。”又说:“图,经也,文,纬也。一经一纬,相错而成文。”由此可以看出从古代开始人们就重视图片教学。尤其是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中图片的数目和种类繁多,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教师在运用历史图片进行教学时才能产生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
德育是一种教育活动,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感悟和身体力行,形成其良好的品德、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及自我修养能力等方面的教育活动[4]。
从这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来说,相对于语言描述来说,历史图片能给学生呈现一个生动的历史形象。可以让他们获得直观的感受,从而更好地对其进行感情激发,从而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时有一小节是戚继光抗倭的内容,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明代《倭寇图卷》(局部)”图,这幅图描绘了民众遭受倭寇入侵而四处逃窜、流离失所的情景,倭寇入侵后杀人放火、抢劫财物,给当地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伤害。然后让学生观察另一幅“明代《抗倭图卷》(局部)”图,再加上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以戚继光为首的将领在沿海居民的支持下抗击倭寇的经过的场景。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倭寇入侵造成的危害和戚继光领导的军队英勇善战和广大人民支持戚继光抗倭的表象。让学生了解倭寇的入侵行为性质上是一种侵略行为。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不仅保护了当地人民的人身安全,更是消灭了浙江、福建和广东地区的倭寇,使东南地区的倭患基本解除,是反侵略的战争。同时让学生结合戚继光的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让学生了解戚继光抗倭的本意不是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而是以国家和民族的安危为目的的爱国情怀。让学生了解自古以来和平的社会环境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从而让学生了解反对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和民族安危不仅仅是军人的职责也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保护祖国和人民的情感。
不仅如此在学习《农耕文明》这一课时,让学生观察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稻谷图片,让学生了解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稻的国家。体会我们的先辈为农业文明做出的贡献,从而增强学生对先辈的尊敬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在讲到玄奘时,教师可以出示“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让学生观察玄奘的西行路线,从长安出发向西穿越大半个中国和印度半岛,跋山涉水历四年时间,直观感受玄奘西行路线之长,同时向学生讲述玄奘在西行过程中遇到重重困难都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让学生体会玄奘在西行过程中不惧千难万苦,克服重重困难和为了自己的理想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那么吸引他们的注意和他们对新知识的兴趣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比起单调的文字描述,鲜明的历史图片能更好地吸引他们的注意。而教材中这些丰富多彩的历史图片在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探求知识的欲望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初中时期的学生,他们在理解图片形式的内容时感觉相对容易,因为这符合他们的思维特征。加上他们的学习自制力比较差,在平时的学习中缺乏自主性,需要别人的帮助。所以,在实际的讲课过程中教师科学地利用教材中的历史图片作为一种手段,创设相关的情景,设置相关的历史问题。更能让学生产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意愿,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激发。
例如,在学习《唐朝民族交往与交融》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现向学生展示“步辇图”展示完后教师简单向学生介绍一下“步辇图”的内容。教师可以提出松赞干布是谁?他为什么要向唐朝派出求婚使者?如果你是唐太宗你会答应吗?通过设置这样的问题引发他们的讨论,让他们带着疑问来进行学习,可以引起他们的学习动机。在讲述七年级上册《金田起义》这一内容时,教材上有关于金田起义的浮雕。金田起义浮雕则反映了洪秀全领导农民起义反抗清政府统治场景,让学生观察浮雕的同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洪秀全领导起义的原因是什么?这场起义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三)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对于教师尤其是对于一些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来说,因为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提高课堂效率方面遇到各种阻碍。那么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充分运用教材图片,来提高授课效率。“在教学中运用历史图片有利于生动形象地描述课本的知识,增强学生对课本的记忆,同时也让教材内容更加简洁以及通俗易懂,促进学生能快速地对历史学科进行定位,从而明确其内涵”。此外,在教学中运用教材图片也能帮助教师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把他们的关注点放到将要学习的内容上。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一去不复返,而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发生的时间和当时的社会情况与现在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所以学生在分析很多复杂抽象的历史知识的时候会遇到一定的困难。这也使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有些复杂的知识很难进行突破。虽然真实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不能在我们眼前重现,但是历史图片作为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载体,却可以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当时的历史情景。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进行知识难点的消化理解。比如学习宋代商业贸易繁荣这一小节时,课本上的“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局部)”非常引人注目。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观察,然后让他们讲解一下自己看到的内容。很多人大多回答可以看到街道两旁居民住宅和商铺相互夹杂,街上人流如织,就连桥的两边都布满了商铺。通过这幅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宋代城市商业贸易突破了市和坊的界限,同时宋代城市的商业贸易非常繁荣这一教学重难点,又能促进学生快速地进入到学习宋代商业贸易繁荣的过程中,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提高。
“在实际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针对某个历史问题,图片往往有着很强的说服力,通过图片,可将相应历史问题与历史现象简洁明了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例如教师在讲述郑和船队下西洋的路线时,郑和的船队访问过今天南亚、东南亚、非洲的许多国家。初一学生刚接触地理知识一个学期,很多同学面对这么多陌生国家和地区名字感到一头雾水,摸不清状况,明确不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给他们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困扰。但是课本上引用了“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在这幅图上用红线把郑和航行的路线和在这一过程中到达的亚洲、非洲的国家和主要城市连接起来,以简单明了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教师再加上相关的文字介绍使学生可以非常直观地感知郑和下西洋到达的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帮助学生快速掌握郑和下西洋的范围,通过“开辟”这两个字让学生理解在这之前这里是没有开通航线的,这样可以使学生充分理解为什么说郑和的行为是一种壮举。
因此教师在实际讲课时如果合理利用教材图片,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效率得到一定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