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调查结果分析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问卷调查和访谈,经过分析、归纳、总结出现阶段初中历史作业存在以下问题。

1.作业设计形式与内容单一

首先,教师访谈中显示作业主要以教科书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作业答案也均出自教科书。此类作业将学生认知局限于教科书,久而久之养成依赖教科书的习惯,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形成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素养。

其次,问卷调查显示作业形式单一,主要以教材配套练习题或是背诵知识提纲为主,并将作业功能定位于“督促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成绩的一种手段”。忽略作业探究功能,学生主要通过反复记忆即可完成作业,压抑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忽略学生内化知识,也忽视培养学生历史情感、历史态度、历史素养。

2.作业设计忽视学情分析

调查发现,历史作业均由教师“布置”,是教师意志与教学行为的体现,呈现出统一性、专断性特征,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忽视学生存在个性差异,缺乏层次性,不利于个性化发展;另一方面,忽视学生发展与需要,使得学生在作业活动中处于被动与从属地位,造成学生缺乏主体意识,抑制主动创造性与自主选择性。

3.作业评价方式单一

作业应是学生与教师交流互动的重要渠道。但调查显示,教师只是通过唯一标准答案进行标注“√”或“×”,批上一个“阅”,没有过多交流,作业完成情况和存在问题无法及时向学生反馈,割裂了核心素养表现水平,缺少多元评价。学生也无法通过批改后,作业找出自身存在问题,只关注与标准答案接近度,忽视评价反馈效用,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

4.教师对核心素养理论认识不足

本次调查除发现教师在作业设计方面存在问题外,还发现其对核心素养理论认识程度不足。一些教师因缺少相关培训与学习,无法将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还有部分教师虽进行过相关培训,也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核心素养理论,但在作业中运用较少,造成学生完成作业中得不到核心素养培养。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作业中存在诸多问题,亟须找出原因,做出调整。

(二)存在问题的成因

初中历史作业现状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社会、学校影响,也有教师自身作业观念等因素,结合调查研究总结为以下三方面。

1.传统作业观念束缚

首先,传统作业观强调作业形式以习题、背诵为主。教师长期受传统作业观束缚,过多依赖与教材配套练习题,这压抑其设计创造性作业。同时,也造成作业中缺少探究性、开放性、实践性,学生在传统作业设计中处于从属地位,相应地能力与素养得不到更好的培养。

其次,传统作业观强调灌输式学习,这种观念下教科书中基础知识是作业主体,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仅从教科书中获取知识,缺乏学习历史与认识历史的方法,违背新课程改革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基本方法。

2.初中学业考试影响

初中历史学科以学业水平考试为主,教师将历史教学指向考试,聚焦于升学率。基于此,教师布置大量强化记忆,巩固知识类作业,造成作业以考试为中心。学生通过此作业掌握解题技巧,以取得较高成绩,但忽略学生历史情感、历史态度、历史素养培养,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能力提升。

3.历史学科边缘化地位

初中课时有限,历史每周仅设置2课时,这导致历史学科处于边缘化地位,学生不重视历史学科,相应地对完成历史作业抱有应付心态。对历史学习停留在识记知识上,缺乏相关历史学科能力训练,使得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遭遇瓶颈。

综上所述,作业设计受历史学科在初中的地位、教师受传统观念束缚和学业考试影响等因素影响,不利于学生学习历史与自我发展,但伴随着历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科核心素养成为作业设计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何以点代面,通过树立作业观、贯彻作业设计原则以及丰富作业设计形式,满足学生认知水平与能力发展需要,使学生通过完成作业更好地形成历史核心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