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图片分类
历史教材图片数量繁多,也有很多种类。对历史教材图片做好分类可以使教师在实际的讲课过程中更科学地运用它们。关于历史图片种类的划分标准,很多研究者有着不同的划分方法。
有学者按照历史图片的形式把历史教材图片分成两大类,即古代历史教材图片与近现代教材图片。还有学者把图片分成单一图和复合图。一些历史教材图片是通过一张历史图片向学生呈现一个相关知识的图片叫作单一历史图片。还有一些是通过多张历史图片来向同学们呈现同一事件或主题,这种历史教材图片叫作复合图片。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不同标准的分类各有自己的长处。目前使用最多的划分依据是按照图片内容和图片形式分类。但是这种分类标准也会造成一些图片重叠的问题。因此笔者以图片内容和图片形式为划分依据的同时,根据实际需要对部编版初中教材中的图片进行以下分类。
(一)历史文物图
“历史文物,又叫文化遗物,是指人类在各个社会历史时期的生产和生活中所创造,能够反映过去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保存至今的历史遗存物[2]。”用教材中的历史文物图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历史文物照片和复原模型图。历史文物照片,就是拍摄考古学家经过考古发掘出的历史文物得出的照片,大家可以通过视觉来感受文物的特点。由于历史文物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大多数历史文物大都保存在全国各地的博物馆中,所以学生很难直接观察历史文物本身。而教材中历史文物照片的出现不仅在时间上拉近了学生和历史文物之间的距离,同时也在空间拉近了学生和历史文物的距离,而且历史文物照片是通过拍摄历史文物本身得来的具有非常高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此历史文物照片的地位非常的重要。复原图是历史学者们在根据出土的相关历史文物,以及与之有关相的资料基础之上整理绘制形成的,还原性非常的高。
历史文物图在部编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上下册中数量最多,共计124幅,其中历史文物照片112幅,而复原模型图有12幅。在《世界历史》部分数量较少共计5幅。通过笔者的统计显示,历史文物照片在部编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上下册教材中所占比重最大,同时这也是这是部编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上下册教材的一大特点。如果大家翻阅部编版七年级上下册教材就会发现基本上每一课中都能发现历史文物图片的身影。
历史教材中出现的历史文物照片,例如七年级上册第1课中的“北京人使用的石器”,七年级上册第2课中“大汶口遗址出土的白陶鬻”和“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黑陶高柄杯”“贾湖遗址出土的碳化稻粒”“刻符龟甲和骨笛的照片”,第5课中的“四羊方尊的照片”除此以外还有七年级下册第3课中的“唐三彩骑驼乐舞俑”,九年级上册第2课中的“汉谟拉比法典石柱”等历史文物照片,等等。历史文物图除了历史文物照片以外还包括复原模型图,其中复原模型如数量较少,例如七年级上册第2课中“河姆渡人干栏式建筑复原图”以及“二里头一号宫殿复原图”模型图主要有七年级下册中的“司南”模型和“水罗盘”模型等。
(二)历史地图
历史地图主要是反映在整个人类社会历史漫长的发展过程和在历史上发生的历史事件的主题地图,是另外一种讲述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相关形式。历史地图可以很好地体现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时空特性,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时空观念。历史地图的种类主要有重要朝代的疆域图、重要的历史路线图、相关的形势图、分布布局图和示意图等。它在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中一共有93幅,在这93幅中包含重要朝代的疆域图22幅、重要的历史路线图11幅、相关的形势图27幅、示意图27幅、有关的分布布局图6幅。其中每个历史时期的朝代疆域图、相关的形势图、分布布局图等虽然都是历史地图,但是每种历史地图都有自己的侧重点,历史上重要朝代的疆域边界、有关民族的族界都标记得非常准确。准确地反映了中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历史上各朝代的疆域变化,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形成和发展的空间变化。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第8课中的“金、南宋、西夏形势图(1142年)”中则可以帮助学生确定南宋和金签订的合约中淮水到大散关一线的地理位置。七年级下册第9课中的“宋代海外贸易图”展示宋代时海外贸易商船近可以到达现在的朝鲜和日本,最远可以到达现在的非洲东海岸,可以从空间上反映出当时宋朝海外贸易的范围。九年级上册第2课中的“古代罗马的扩张”这幅图上用不同颜色标注了古代罗马在公元前270年左右的罗马共和国、公元前44年以及2世纪初这三个时期古代罗马的领土范围。既帮助学习者了解了古代罗马扩展的顺序,也帮助学习掌握古代罗马扩张的时间。
(三)历史绘画
历史绘画主要包含历史名人的绘画作品、历史事件情节图、著名的书法作品其中包含著名历史人物的画像,还有后期历史学家根据考古发现和相关资料记载想象出来的情景想象图共计97幅。其中名人绘画和书法作品61幅、人物画像主要是人物头像43幅、复原图5幅、历史事件情节图26幅、情景想象图2幅。例如部编版七年级下册中的“步辇图”,第3课中的“李白像”“杜甫像”“白居易像”,第10课中“成吉思汗像”和“忽必烈像”。除此以外,还有“老子像”“李清照像”“关汉卿像”的图片等,画的都是相关历史人物的头像。相关的历史人物全身像有“林则徐像”“唐太宗像”和“宋太祖像”等。历史人物画像在教材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四)历史遗迹古迹图
整个人类拥有漫长而悠久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诞生了璀璨的人类文明。同时在这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许多文化瑰宝被遗留下来了,在这些文化瑰宝中历史遗址古迹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类。它是重要的历史见证,也是人们研究相关事件和相关现象的重要实物史料。教师运用教材中的遗址古迹图,不仅能促进教学,同时帮助学生解决不能实地参观遗迹的困难。历史遗迹古迹图在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中共计44幅,其中以建筑遗址占多数。例如七年级上册第7课中的“都江堰”遗迹中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至今还在使用着,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非凡的智慧。
(五)表格图和示意图
“表格类图片主要指的是通过数字和线条、图形来表示或者反映历史事物发展的状况,主要表现为数据、关键词、知识框架的表达。”表格能把比较复杂的知识用数字的形式表达出来,把历史发展情况更直观、更简洁地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其中数字表格有真实性比较高,在历史教学应用中非常有说服力。“示意图主要是对某一历史事物进行解释和详细说明的插图。这类插图可以将复杂的历史事物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较为简单的历史事物。”
表格图和示意图在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中所占比例较小,6册数量共计40幅其中表格28幅、示意图12幅。例如七年级上册第5课中“甲骨文字形举例”就是文本型表格,把多种甲骨文的造字特点用表格的形式进行了概况展示。七年级下册第19课课后题中的表格反映了从顺治十八年(1661)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耕地面积不断增长的变化就是数字型表格,从侧面反映了从顺治到乾隆三十一年间经济的增长。
(六)其他类型的图片
除此以外,还有其他类型的图片。这些图片包括雕塑、纪念币、邮票、广告、书影、漫画、现代食物的照片、剧照、近现代人物的照片、近现代建筑物和场景的照片。在部编版其他类型的图片共计301幅,其中,近现代人物的照片、近现代建筑物和场景的照片数量最多。近现代人物照片数量众多,例如“李鸿章像”“梁启超像”“焦裕禄像”。近现代建筑物和场景的照片数量也很多,例如“柏林墙”等图片。其中雕塑既有人物雕像也有浮雕,例如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3中的“毕昇像”就是关于毕昇形象的人物雕塑。而浮雕在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20课中有关于《齐民要术》的浮雕,生动展现了人们进行生产劳动的场景。剧照有“渔光曲”的剧照、“定军山”的剧照和《马路天使》剧照反映了近现代中国文艺种类的丰富和变化。
通过上述统计和分析可知,部编版历史教材中图片种类丰富,彩色图数量较多,不同类型的图片在不同年级的历史教材中分布均匀、合理。教材中的历史图片将复杂教学内容进行概况,使得初中生更容易分析和掌握所学内容,也有助于教师将所教内容系统化,给枯燥的课堂增添生动性,使历史知识“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