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理论依据

三、理论依据

教育理论是指导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因此,将多元智能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进行阐述,分析其与历史作业设计联系,为研究初中历史作业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一)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enr)于1983年提出。该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九种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数学智能、空间智能、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各项智能自身可不断发展,也可以共同作用[4]。”同时,加德纳认为智能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有各自倾向,导致智能发展程度不尽相同,呈现出独特的表现方式与特点。简单来说,受智能发展影响,学生呈现出个体差异。

首先,作业设计要关注智能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核心素养理念下要求培养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但学生受多元智能影响,存在一定差异,具有个性。因而,作业设计时要树立正确学生观,既要承认学生间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培养个性,又要眼光长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围绕多元智能结构,设计训练多元智能发展的多样化作业形式,以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全面发展。

其次,要激发学生潜在优势智能。每个学生都具有优势智能,要通过学生日常表现中去发现,并针对不同优势智能设计丰富而灵活并切实可行的作业,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教师关注,促进优势智能不断发展,帮助学生成为服务于社会各个领域的个性化人才。

总体来说,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能够关注每个学生成长,增强学生自信,还能够激发学生潜在智能,充分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全面发展。

(二)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概念是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Vygotsky)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该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现有的水平,是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受教育和开发所获得的潜力。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

历史作业设计,需要充分了解学情,包括知识储备、能力水平、发展潜能等。调动学生积极性与参与性,通过完成作业充分发挥其潜能,以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这与“最近发展区”理论相吻合。

以最近发展区为理论依据的作业设计,首先,能够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心理发展特点,找出最近发展区,明确下一步发展潜能;其次,作业难度设计适中,既适应学生现有水平,又能够为学生达到较高发展水平做准备;最后,能够精选作业形式与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作业中得到提升进入更高发展阶段。

总而言之,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对作业设计带来深刻影响,让作业设计将目标定位于学生最近发展区内,着眼于学生认知水平,有的放矢地增强作业实效性,引领学生认知水平从“最近发展区”发展到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