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历史的辩证方法

二、解释历史的辩证方法

(一)历史辩证法的含义

这里所说的辩证方法指的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辩证法,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对社会历史辩证发展过程的正确揭示,是科学的历史辩证法。苏联学者莱纳说:“构成人类历史发展的唯物主义观点的基本思想,同时也是形式逻辑正确思维的共同准则和辩证思维的共同准则借以实现的指南。它是运用已成为个人认识方法和历史观核心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去分析和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素养。”[1]从这段叙述中可以发现,唯物主义观点是辩证思维的指南,是进行分析和解释的基础。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按照唯物主义的原则,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具体的认识方法即是历史辩证法。

(二)历史辩证法在初中学段的运用

恩格斯说:“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观念上的反映时,本质上从它们的联系、它们的联结、它们的运用、它们的产生和消逝方面去考察的。”[2]从中可以发现,辩证法是一种整体的、运动的、发展的思维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对立统一、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思维解释和评价历史。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年级特征和学习水平,教师需要立足于课程内容主旨,在日常教学中有计划、有层次地运用辩证法范畴来解释历史。

例如,对于刚刚接触历史的七年级学生,在讲述统编教材《中国历史(第一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时,可以借助相对简单的文本比较方式,以对立统一的思维,运用相同和不同的概念和范畴比较半坡居民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

从相同的概念和范畴来看:半坡和河姆渡人类遗址都属于原始聚落,距今约6000到7000年,都靠近大河流域,都从事农业生产,都使用磨制工具,都定居生活,都饲养家畜,都能制作陶器,都会制作乐器。从不同的概念和范畴来看:半坡遗址靠近黄河流域,居民主要种植粟,房屋式样为半地穴式;河姆渡遗址靠近长江流域,居民主要种植水稻,房屋式样为干栏式。

以对立统一的思维,运用相同与不同的概念和范畴比较半坡居民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从历史的视角出发观察中国原始农业的发展,用辩证的方法理解半坡居民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的异同,便是历史辩证法在历史解释中的具体运用。

又如,以普遍联系和辩证发展的思维,运用原因与结果的概念和范畴解释半坡居民生活和河姆渡人生活的不同。

从原因的概念和范畴来看,主要原因是地理环境的不同。半坡遗址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一带,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气候温暖,适宜人类生活,有利于原始农耕的出现,同时北方地区相对比较干燥,所以半坡居民培植的主要农作物为比较耐旱的粟。而当地的半地穴式的圆形房屋一部分深入地下,具有防寒保暖和抵御野兽侵袭的优点,适应当地的地理气候特色。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余姚,远古时期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有利于原始农耕的产生和发展。河姆渡居民培植的主要农作物是适应湿润多雨气候的水稻,居住房屋式样是干栏式房屋,以木桩插于地上,上面用木、竹等材料拼接成屋,建筑材料取材于当地,起到了很好的防潮作用,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野兽虫蛇的侵扰。

从结果的概念和范畴来看,远古时期的人类,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比较大。中国境内大河流域附近由于优越的自然环境,南北先民创造了以河姆渡和半坡为典型特征的原始农耕生活。同样,由于气候、土壤等地理条件的差异,南北先民的原始农耕生活存在着显著的不同。

运用原因与结果的概念和范畴,从历史的视角出发探寻半坡居民生活和河姆渡人生活的不同,用辩证的方法理解地理环境和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这是历史辩证法在历史评价中的具体运用。

除了上述相同与不同、原因与结果的概念范畴外,历史辩证思维还包含动机和后果、主观和客观、背景和条件、偶然和必然等概念和范畴。通过运用相关概念和范畴,分析、综合、归纳、比较基本史实和相关问题,是历史解释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