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公民责任的方法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的朱汉国教授在《〈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中讲道:“通过改革后新历史课程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获得作为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能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这就非常明确地指出了历史教学的目的是培养现代公民,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一定要改变传统历史教学中重知识传授而轻情感熏陶的陈旧观念,把公民教育作为初中历史教学的根本目标。
(一)重视核心价值的渗透
伟大的革命家李大钊曾说:欲得正确的人生观,必先得正确的历史观。历史观必须从小培养,必须通过历史课程培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力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我们今天的正确价值观,就是我们课程改革的方向。历史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具体执行者,必须首先领会并认可课改精神,然后在具体教学中践行这一精神,渗透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以此目标的实现为第一要务。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在备课阶段,首先考虑的问题是通过本课学习,有利于学生形成哪些正确的情感、态度或价值观,在这一方向的指引下再来思考具体的教学内容、方法及重点。价值观是教学的方向,方向一旦出错,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南辕北辙,不可能正确。历史学科中价值观的素材非常丰富,我们的老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它们,让历史科在人们的心目中不再是死记硬背的学科,而是价值引领的学科,让核心价值融入学生的血液中。
(二)重视核心素养的培养
核心素养是近年来出现的新概念,它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了在全球化的国际竞争中争夺人才培养的制高点,近年来各国和各国际组织都加大了对人才培养标准的研究力度,我国当然不能落后。2013年教育部成立“核心素养研制组”,经过反复研究,终于在2016年8月提出了五个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这是我国继续深化课程改革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提倡家国情怀,爱国爱民者名扬千古,如岳飞、文天祥、林则徐、孙中山等,投降变节者遗臭万年,如秦桧、汪精卫等。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方面,历史学科条件得天独厚,责任义不容辞。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笔者从事历史教学多年,课堂上一直弘扬民族精神,培育家国情怀。除了新课之外,每学期本人还会根据教材安排开展活动课,如初一学年的秦始皇功过辩论赛、历史画配文编写历史小故事与解说宋元风俗画;初二学年的“抗日英雄谱”“家乡的昨天和今天”社会调查等。这些几乎都是和家国有关的话题,通过这些探究活动,广大同学不仅探究学习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熏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重视教学主题的提炼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一种全新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主题式”教学悄然生成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它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有一个鲜明的教学主题统领整课的教学内容,使课堂变得生动且深刻,变得更加富有生命活力。首先,它符合现代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现行的历史教学改革正是在建构主义的指导下进行的;其次,现行的历史课程体系以学习主题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的特点便于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主题式”教学。就像一篇文章有中心思想一样,一节课也有中心思想,这就是教学主题。历史课堂的“主题”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教师构思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和根本意图,是引导教学过程的主线,一节课中所有的知识尤其是重点主干知识,必须通过这条主线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主题不会直接体现在字面上,而是隐藏在教材中,需要教师在认真研读课标和深刻分析教材的基础上自己提炼出来。教学主题其实就是教师一节课要达成的终极目标,属于三维目标中最深层次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范畴,通过对教学主题的提炼,公民责任就直观地表现出来了。
(四)重视历史人物的教学
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是指人类发生发展的历史,因此历史学习必须同历史人物打交道,没有“人”就无所谓“历史”。此外,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其实就是通过杰出历史人物的具体活动表现出来的。因此我们的历史教学必须把对伟大历史人物的学习放在突出的地位。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公民责任的途径还有很多,无法在此一一罗列。公民责任,往小处讲,是指一个人的政治觉悟和道德素质,它关系到一个人能否与他人、社会甚至自然和谐相处;往大处讲,它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表现,关系到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我们的学生将来可能会淡忘大部分历史知识,但从历史中获得的核心素养和价值会融入血液,永不消失。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公民素养的提高将会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在这方面既责无旁贷,亦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