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图片在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二、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图片在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在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中历史图片数量众多,而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的要求,加上课堂时间短、任务重。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在选用教材图片的时候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关于选用教材图片的科学性,黄牧航先生曾经说过所谓科学性,首先,“要考虑图片的选用是否具有科学性,一个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看它是否充分发挥图片的三方面功能:传达正确的历史信息;帮助学生形成历史表象;发展学生审美能力”。准确可靠的历史图片是符合这一原则的,反之亦然。

使用在科学性指导下选用的历史教材图片有以下优势:首先,这些历史图片对发生在过去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还原性非常高,有助于帮助学生增加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真实感的体验,从而缩短学生和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的距离,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其次,运用在科学性原则下选择的历史图片,还能保证历史图片能够向学生传达关于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正确信息。学生在正确内容的引导下,才能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如果选用一幅有差错的历史图片,会给学生获取相关内容带来错误的引导,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例如在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讲述原始农耕生活时,教材中有多幅图片,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呈现“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罐”,因为它是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陶器之一,同时教师可以给同学们解释当时陶器的出现的原因。当时的远古居民在平时的生活中发现,经过火烧后的泥土会变得更硬。远古居民根据这一现象,用泥捏成容器后放到火堆中进行烧制,于是陶器制品出现了。

在使用科学性原则指导下选用的历史教材图片时还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教师在使用历史图片之前要充分掌握与它有关的历史知识,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向学生传授正确的知识。否则即使选择的历史教材图片是正确的,因为教师掌握的内容不够准确,从而导致学生形成错误的历史表象。例如在向学生讲解汉代“丝绸之路示意图”时,教师自己首先就要掌握与“丝绸之路示意图”有关的历史知识,即“汉代丝绸之路”的由来和发展情况。这样教师才可以向学生说明汉代的丝绸之路是在张骞开辟了通往西域的路线之后,随着东西方双方互通有无不断往来慢慢发展起来的。同时使学生了解到,除此以外在汉武帝时期还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这样学生关于汉代丝绸之路的完整知识框架就能建立起来了。

其次,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地方的名称也发生了变化。正确掌握地名的古今对应对于学生和教师正确识读历史图片,尤其是历史地图类的图片来说有很重要的作用。只有教师先了解这部分知识,在讲课过程中才能正确讲解。例如在学习“隋朝大运河”时,这时教师可以通过“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向学生讲解大运河连接三个主要城市是涿郡、洛阳和余杭。在讲到这部分知识的时候老师就要向学生解释,涿郡就是今天的北京,洛阳还是今天的洛阳,名称没有发生变化,余杭是今天的杭州。同样的情况还有在学习北宋和南宋统治的时候,教师要说明北宋的都城东京可不是现在的日本东京,而是现在的开封市。南宋的都城临安则是今天的杭州市。因此教师在选择历史教材图片时应该遵循科学性原则,这样可以确保历史教材图片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顺序性原则

所谓“顺序性原则”是指运用的历史教材图片在时间上要符合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发展的前后顺序和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运用历史图片要有逻辑性,满足学习者在课堂上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的需求,运用得恰到好处,要物尽其用。如果只是为了抓住学生的目光而选用了很新颖但无法突出主体的图片,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突破所要突破的重点、难点知识,这样的历史图片也不宜采用。

例如,在讲七年级上册第14课时教师在出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时,有些教师会同时给学生呈现七年级下册中的“宋代海外贸易图”让学生做比较分析。可以说教师的想法是好的,想通过让学生对不同朝代的海外贸易做比较,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完善我国古代海外贸易的知识框架。但是很多学生在上初中之前对我国古代历史的知识储备大都很薄弱,在学习上册知识内容时和下册知识内容做比较,只有少数有相应知识储备的学生能明白,大多数学生都不懂。这样既占用有限的课堂时间,也没有获得想要的结果。但是如果在学习下册宋代海外贸易发展时,同时出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这样就符合了历史事件的发展顺序。在让学生对这两部分内容进行比较时,既可以对前面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复习,又可以促进新知识的吸收,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合理性原则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教师在历史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历史图片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老师们大多把历史图片挂在墙上向学生展示,非常耗时。但是现在老师们可以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向学生出示图片。这就导致有些教师在教学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历史表象而过度大量使用历史图片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合理使用历史图片。

首先,在图片数量上要有所控制。历史图片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图片资源,使用目的是帮助学生获得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教师在选用图片时要注意图片的数量要有所控制,在课堂中使用大量的图片,虽然表面上看似能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知。但是如果没法突破课文的重难点,并且占用了宝贵的上课时间,从而影响课堂效率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我们应该注意的是不能让学生把大量时间花费在关注历史图片上,而忽略对教材知识的关注。

其次,教师选择运用历史图片的目的要合理。教师在选择历史图片时应该要为达到教学目标和提高课堂效率服务的目的。而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中图片数量众多,教师在课堂运用中不需要每幅图片都要用到。而应该以最新版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同时结合新提出的历史核心素养,在备课过程中先根据这节课的实际内容和每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来选择历史图片。

(四)联系性原则

人类历史发展是当时的社会关系中许多方面相互联系发展的整体,这就决定了历史知识的范围是广泛地包含生活的方方面面。相关的历史知识在不同的历史图片中也有所体现,包括反映历史人物的图片、反映历史文物的图片、反映历史名人著作的作品、反映历史古迹的图片、反映事件发生的地理位置的历史地图等等。历史图片反映内容的普遍性和历史课程目标等决定了在使用历史图片的联系性。这里的联系性是指和历史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相联系,和当时发生的历史现象与事件相联系,和其他类型历史图片反映的内容相联系等。在中国古代史上,不论是介绍盛唐气象,还是宋代经济的发展,教材上都是主要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方面来进行描述的。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出示“宋代的《耕获图》”“宋代瓷器”的图片和“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这三幅和宋代经济相联系的图片。先让学生自己总结或者小组讨论这三幅图分别表现了什么内容。绝大多数学生都可以总结出来是农业、制瓷业和商业,教师再加以补充说明制瓷业是手工业的一种表现形式。那么学生在心中就明白了宋代经济发展主要组成部分的内容。

所以教师在讲课的时候要选择和所学知识相联系的图片,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关系。历史的发展有着非常漫长的过程,这些事件之间是有关系的,所以历史图片的选择要遵循联系性原则,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建立历史知识结构。

总之,教师在运用历史图片的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灵活选择和运用教材图片,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