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过程

四、历史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从学生角度看,这种发展既包括历史知识的习得,也包括历史学科能力的实践运用,还涉及历史理性反思以及历史智慧的生成。历史核心素养与上述发展密切相关。

(一)时空观念、证据意识是历史知识习得的前提

历史知识不仅涉及人名、地点和事件,而且涉及年代、变化与延续史料与证据、原因与结果等。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习得,不仅需要顺应原有的时空认知结构,还需要内化新的时空认知结构。这些又可从人类整体与学生个体两个层面加以探讨。

从人类整体层面看,人类的时空观念与历史记忆相伴相生。人类最初的记忆对象是空间形象和空间位置关系。空间记忆的深化和抽象化便产生了时间记忆。人类个体的记忆是一种生活经验的整理,而人类群体的记忆则成为历史经验的延续。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都是在生活经验和历史经验之上成长和发展起来的。由空间观念发展到时间观念的过程,就是人类心智成长发展的过程。

从学生个体层面看,学生的心理时间具有分段性。过去时间和未来时间在心理结构上是对称的。时间总是从无限的“过去”经“现在”,向着无限的“未来”去的。人们也倾向于把时间看成是从过去、经过现在到将来的连续体。不仅如此,无论叙述历史事件,还是探讨历史人物,都离不开时空观念以及证据意识的基本支撑。“时空就是属于人的、社会的时空,只是在不同的讨论语境中表现出不同的社会规定性。时空具有测度性(测度时空)和价值性(价值时空)的双重规定性。”历史知识需要证据意识加以确证。历史知识还需要时空观念赋予认知秩序。有意义事件组成的时序表征具有空间特性,有意义事件构成的历史知识是通过内在的时空确认加以紧密联系的。现象学认为,我们具有利用视觉感知的内容,它奠定了空间显现的基础,空间显现是指各种确定的、在空间中这样或那样被安置的事物的显现。如果我们从所有超越的意指中抽象出来,并且把感知显现还原为被给予的原生内容,那么这些内容就产生出视觉领域的连续统一。现象学的素材是时间立义,是客观意义上的时间之物显现于其中的体验。从现象学角度看,给予我们的还有体验因素,它们奠定了时间立义本身的基础,这些体验因素也就是一种特殊时间性的立义内容。借鉴现象学的上述观点,学生只有将曾经发生的历史事件(或出现的历史人物)赋予经验上的时空确认,才能习得意义性的、含有内在时空秩序的历史知识。

时空观念对于历史知识习得的重要性还在于,历史知识所指向的“过去”可以凭借时空观念变成“现在”的,也可以成为“将来”的。对学生而言,历史知识的习得正是借助于时空观念、于各种不同维度史料中去理解不同历史条件下人们的生存境遇和他们在其中的体验、感受,在历史延续的时空隧道中走进历史人物的心灵,进而使个人获得理解、体验与意义。

(二)历史理解、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的基础

从某种程度上讲,历史学科能力培养主要体现于历史知识于新情境中的迁移与运用。在这里,情境是基于历史理解的、依附于历史学科的“情境”,是镶嵌于具体的“问题”中或者成为激活掩埋于历史内容之中“问题”的外在条件。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历史知识在新情境中的迁移与运用,更直接地体现于以史料为载体的和对历史人物、事件、制度等的历史理解、对话与解释中。

历史理解以时空观念和史料的确证为基础,在技术层面强调对史料严格的实证性研究,同时注重对历史语境的解读与复原,包括对文献或经他人加工过的史料所包含的信息的文本语境的复原;对过去发生的实际语境的复原;对文本作者的概念、理论或宏大理论框架与思想的复原。所有这些,都是在培养精神和意识层面所具有的跨越过去与现在的认识或理解的能力,也就是所谓的“同情的理解”。当然,史学中理想的历史理解,就是对历史语境的真了解。在历史课堂中,虽没有史学研究要求的严格与精深,但强调学生对历史语境的深入把握与理解。

历史解释在某种程度上是历史理解的外在表达,是发掘历史意义、赋予史实以生命的认识方式。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基于史料发现与理解史实和现象,更要以史料为依托进行历史探究,对历史材料进行解读与组合,构建对历史的多元阐释。

无论历史理解,还是历史解释,都是学习者内化历史知识后的情境理解与运用,是培养历史学科能力的必要基础。

(三)历史评判是理性反思、历史智慧生成的必要构成

理性反思是智慧生成的必经环节,也是学生发展的高层级阶段。历史课堂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知识,能够识别知识存在的不同形态,而且能够在不同的知识单元之间构建联系,以适应不同情境与运用的需要,同时,还需要对所学内容进行理性反思与评判,以孕育、生成历史智慧。

历史评判内生于对历史理解与历史解释的理性反思。历史理解是理解者对历史对象的理解,理解者与理解对象二者都存在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之中。学生作为理解者,既具有特定的历史时代条件和思想,又有各自独特的个体性,再加上具体历史事件有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的特点,都综合地体现为一种“个别性”。这种“个别性”与现在、未来的意义关联,既需要理解主体的判断与概括,更需要其思维上的理性反思与评判。[7]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恰恰通过对历史内容理解与解释的再反思,使其思维能够超越现有的历史文本,使其思想更具有洞察性、延展性,更可能生成历史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