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堂导入设计的思考

三、关于课堂导入设计的思考

(一)导入环节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初中历史成为会考考试科目之一,考试内容广、题目活。这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组织和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同时关注课堂的教学氛围、学生表现及学习效果等多方面因素,并且兼顾历史会考的考核要求,力求让学生在课堂上高效率、高收益地完成历史学科的学习,在知识落实和能力培养上都达到最优水平。故而,历史教学的课堂成为提高历史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业成绩的主阵地。

一般意义上,进行新课改后,我们可以将一节课划分为几大部分:课堂导入环节、新课讲授环节、思维拓展环节、课堂总结环节、知识反馈环节。而笔者认为,其中,课堂导入环节在一整堂课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原因有二: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环节合理设计与实施后所得到的良好效果将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历史课堂随后的活动与学习内容。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的导入更需要利用设计者艺术性的思维力和创造力加以构建和实施。有人说,一节课的开始就像是整台戏剧的序幕,也好像是一首优美乐章的序曲。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如果开始的情节创设得好,构想得妙,就会出其不意,引人入胜,点燃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热情,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所以才会有“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之说。

课堂导入环节设置的成功,将使整堂课的学习效果得到改进与提升,有助于呈现出一堂完整的优质课。有调查显示,中学生在一堂课中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仅仅有20分钟左右,而由于历史课程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往往相差较远,过去以教师宣讲为主的历史课堂上,学生根本无法在持久而枯燥地聆听讲解的过程中,持久保持听讲的注意力,以及保持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下,教师想要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活动,参与者往往也兴趣不高、积极性不强,课堂的整个气氛也不会太活跃就会相应地影响教学的效果。一堂课结束后进行的知识反馈也往往会暴露出因学生课上听讲投入度不高,走神、厌倦而导致的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识记率极低,课堂学习的吸收率极低的情况。

笔者认为如果能在历史课堂起始阶段,就组织生动、有趣、吸引学生注意的活动导入新的一课,将在很大程度上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有欲望和热情参与接下来的课程学习,这将极大地提升学生课上学习的效率,改善课堂学习氛围,呈现出新颖、生动而充满学习热情的优质课堂面貌。

(二)导入环节的设计与创新对推动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可行性探讨

在以往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总是反映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不认真对待历史学习,课上的学习氛围紧张、无趣。其实,结合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研究后,笔者发现,导致历史课课堂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缺少学习兴趣,课堂参与意识无法被激发出来,学生无法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中去。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学生产生冷漠的态度,使他们不懂感情的大脑极容易变得疲劳[1]。”那么,怎样让历史课堂的教学生动活泼起来,怎样让历史课堂氛围热烈活跃起来,又怎样让历史学习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厌学的学生在课堂开始之初便重新燃起对学习的渴望和知识的渴求,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教育个人、国家和社会的重要”呢?笔者首先想到的就是课堂导入的环节的设置,因为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好坏与否和导入设计的成败密不可分。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课堂中要走好的关键一步,是气氛的调和剂,是整堂课情绪感染的开始。如果说课堂导入是投石问路的话,这个石头如果投得好,就会“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堂课有了好的开头,就如同一部好乐章奏好了序曲一样,能先声夺人,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识的心理状态,使学生很快集中注意力,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因此,一堂课的导入环节如果设计巧妙而有新意,可以成为整堂课的一个巨大的亮点,引领着学生一步步地踏进整堂课的学习氛围和心理环境中,让一种无形而又充满力量的对于学习的渴望与追求的心理带领着每一个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此外,对于历史教师能否具备设计和实施不同方式导入方案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的疑问,笔者认为,通过历史专业知识与学科技能的培养,结合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研究和时代发展特点的分析,每位历史教师都有完成对于课堂导入环节不同方式的构思与创新实践的能力,完全可以通过教学研究和理论创新尝试实施不同课堂导入方案,并针对其实际效果对历史课程进行进一步的改革与创新。

(三)初中历史课堂导入设计的基本原则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营造最佳的课堂氛围,设计好一节课的导入环节,每位教师都需要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积累,在课前分析不同课程的内容需要及学生学习能力的实际情况,借助自身丰富的创造力和改革精神,进行有建设性和实效性的课堂探索与研究。导入环节的呈现形式可以是变化无穷的,导入环节的内容安排也可以是形式多样的。特别是对初中历史课程而言,与现实结合较少,内容众多、线索繁复,学生可参与性小的学科特点更是要求课堂导入环节的设置需要符合其独特的学科特点,才能体现出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设置符合学生学习能力的课堂导入,促使全体学生获得全面发展,贯彻和落实课程改革目标,成为初中历史教师都在致力于进行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将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有机统一,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参与性,打造生动活泼、充满探究精神的课堂学习环境,这一直是历史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教学难点之一,而在实际的初中历史课堂中,如何更有效地设置不同的导入环节,笔者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导入环节在对象和内容的选择方面要具有针对性

作为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在课前朗诵一首诗,展示一幅画,或者播放一段视频,都可以作为课堂的精彩导入,但是无论如何设计,都要为整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服务,自然完成与其他课堂环节的衔接。课堂导入的设置要满足于学生需要和教学内容的紧密配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导入,其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课堂教学也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历史课导入内容都应该切合学生生活实际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生活阅历、心理特征、思维特点等因素,选择与学生的知识储备相匹配,能满足学生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内容构建成导入环节的主体内容。从而,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间的双边互动,提高学习效果。

比如,讲述中国古代史课程,可以针对学生的生活与此段历史描述的年代相距甚远的特点,呈现与课程内容相吻合的史书材料作为学习起始阶段的导入,让学生从总体上了解学习内容和学习背景,有效地进入接下来的学习;而讲述战争题材的课程,可以配合战争时期的视频或图片为导入,凸显战火无情、民不聊生,使学生产生对于战争残酷性的直观冲击和震撼,带着与课程氛围相融合的情绪开启对于战争课程的学习。只有有针对性地实施课堂导入,才能更好地发挥导入环节在课堂全局的龙头作用,打开整堂课的学习局面。

2.导入的内容应具有趣味性

导入环节的设置应该是具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2]。大家普遍觉得历史课比较难教的原因之一就是书本知识远离现实生活,在传统模式下,历史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时间、地点、人物按部就班地呈现出来,学生回答问题就是照着教材去读,或者老师带着学生认真读书、记录笔记,久而久之就让学生丧失了必要的学习兴趣。因此,想要通过导入环节的设置达到使学生充满兴趣参与学习的目的,就要抓住学生心理,了解他们在课堂上到底想了解哪些内容,想知道那些历史,从而在导入阶段就引入这些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内容,从而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比如,在讲授中国古代史知识时,比起知道哪年哪月发生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学生更愿意听到一些来自古老王朝的秘史、趣事。那么,老师就可以在导入时,以一两个具有神秘色彩的古代王朝神秘故事或传说揭开一节课的序幕,让学生在充满乐趣和好奇心的氛围中进入学习。除此之外,教师在导入环节还可以开展一个具有游戏性质的集体活动,让大家在竞赛、游戏中轻松的进入当堂课的知识学习和理论分析中,更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其他环节的活动与探索。

3.导入的题材应力求与现实生活相连接具有新颖性

新鲜事物永远会让学习者保持学习的热情和专注。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产生进一步参与学习的欲望,让学生渴求探寻未知的世界,才能让他们更自觉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而在历史课堂中,导入环节如能具有反映时代湖流和涉及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要点问题的新颖性,追随时代发展的脚步,贴合学生近期感兴趣而又并未深入了解的生活实际,利用大家并不常见的方式和手段对导入内容进行设计和编排,将极大地抓住学生的心理,顺利地开展接下来的学习。例如,在讲述现代中国科技发展成果的时候,可以结合刚刚进行成功海试的辽宁号航空母舰相关资料进行导入,既贴近学习内容,又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在讲述美国资本主义政治体制建立及发展时,可以通过介绍连任成功的总统奥巴马开始整节课的学习。总之,进行历史课堂导入的构思与设计,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及不断学习的精神,不断地吸收和搜集国内外各领域的新鲜资讯,用作课堂教学的需要,并不断用新颖、准确地信息构建起课堂教学的第一级台阶——课堂导入环节。

4.导入对学生的学习应具有启发性

导入环节的设置除了要具备趣味性与新颖性,还应同时兼具让学生加深对知识层面的理解和拓展思维能力的启发性。美国教育家克伯屈指出:“如果我希望我的学生学习某事,譬如一个思想,或者一种感情,或者一个动作,学生必须经历那个思想、那种感情、那个动作。”通过对导入内容的理解与学习,学生将直接产生对本课学习内容的整体印象,并为学习之后的内容增加基本的概念理解和理论基础,或者产生新的疑问企盼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破解疑难。一般来说,在课堂导入中引用一段文字材料或视频材料供学生进行分析并理解后,教师提出或学生通过看材料直接产生一些疑惑和问题将直接吸引学生迫不及待地开始接下来的学习。

5.导入的语言应简洁扼要

此外,导入环节的设置时间不宜过长,针对45分钟的课堂而言,导入时间应在2到5分钟以内为宜。在有限的时间内,利用最为简洁明了而又吸引人的语言进行导入,要求教师应具备极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缜密的思维能力,在严谨而又突出重点的言谈间就能将学生带入积极探索科学知识的课堂氛围中去。可以说,简洁的导入语往往能够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和效果。

总之,设计和实施课堂导入并非轻松完成的易事。好的课堂导入的呈现,需要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生活实际,准确、缜密、充满趣味性和启发性地组织语言,合理调配导入环节和其他课堂活动的衔接,为学生在开启课堂主体学习内容的盛宴之前呈上一道回味无穷、引人入胜的开胃菜,达到利用课堂导入开启优质课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