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
2025年11月27日
一、历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
在传统的教学中,中学历史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①知识传授;②能力培养,不断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思想教育,主要表现为教育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爱祖国、爱社会主义。这种教学具有明显的功利色彩,目的是把学生迅速培养成能直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技能”人才。然而,人类进入21世纪,国际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和国力竞争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历史教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因为它忽视了历史作为人文学科的本质特征。
从2001年开始,教育部在全国部分地区试点义务教育课程改。新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对初中历史课程目标进行了重新修订,也分成三个层次:①知识与能力,即让学生掌握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过程与方法,即从过去主要关注学生“学会”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强调学生“会学”的学习过程与方法;③情感态度价值观,即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理想。这里显然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与过去的“思想教育”比,它的内涵更深刻,外延更广泛,实际上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的确,九年义务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公民素养的基本要求”。
公民,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承担该国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的自然人。这个定义反映“公民”具有两层内涵:一是基于自然人基础上的“公民身份认同”,二是“责任意识认同”。前者是以国家为范畴的“自我”觉醒,后者则是以权利与义务为范畴的“超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