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探究的方法
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教师不仅少有从事教学研究的机会,而且即使有机会参与,也只能处在辅助的地位,配合专家、学者进行实验。这种做法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一方面,专家、学者的研究课题及其研究成果并不一定为教学实际所需要,也并不一定能转化为实践上的创新;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提高和深化,就容易固守在重复旧经验、照搬老方法的窠臼里不能自拔。这种教学与研究的脱节,对教师的发展和教学的发展都是不利的,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那么教师应如何进行探究,如何成为一名研究者呢?
(一)教师应在观念上更新,即充分认识到探完求证对于教学的重要
新课程需要教师自己是一个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教师不再是被动的课程执行者,随着基础教育课改的深入开展,“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理念正在逐步得以实现。课程与教师的关系日益发生着变化,教师不仅要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而且要考虑“为什么教的问题”。
案例1:下面是一位教师上《了解身边的“历史”》这一课的教后记。
通过这一节课,学生有了一个展示自我、锻炼自己的机会,也是大家相互了解的一个难得机会,通过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使大家对某个人、某一个事物有了新的认识。特别难得的是有的同学将自己的成长过程用12棵大小不同的树展示出来,还根据树的长势说明自己每一年不同的境遇。也有的同学根据所学的甲骨文,通过收集其他文字、资料,竟整理出“文字的历史”,这是在教师没提供任何资料的前提下做出的,并且很系统,一脉相承下来。其他大部分同学也都能根据自己收集整理出来的资料,给予适当总结点评,从中可以看出孩子们的潜能确实很大。可以说通过这次活动,有的同学对自己的成长过程进行了认真总结,对自己走过的路重新进行了审视,对自己有了正确的了解。
本课的成功之处:①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成长过程都认真、细致地准备了相关资料,并且能很好地总结;②个别同学有所创新,能有效利用身边的历史资料,整理与资料相关的历史,如文字的历史、家庭的历史、学校的历史等等。反思不足:部分学生还不能很好地把收集来的资料进行有效合理的整理,还不能对自己的成长过程做一个系统的概括总结,个别同学还只是在那里展示不同时期的照片。
解决办法:逐渐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加强对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展示自我的意识。
这样的教后记是对教学过程进行审视、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求证、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相信通过坚持写类似的教后记、教学反思、教学案例分析、教学论文等等,必定会实现教师由“教书匠”到“教育家”的转变,这也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更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二)教师应在实践中突破,即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进行探究求证
认识到了教师探究行为对于教学、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下一步就应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借助相应的教学内容来进行具体的探究求证过程。这里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是关于探究的素材,要充分合理地利用。
历史教材的编排采用了时序与专题相结合的体系。一学期设计5个专门的活动课,如寻找历史、编历史小故事、辩论课等,引导学生集中开展探究活动。更重要的是,新教材每课均有“活动与探究”,不仅有分析材料等探究活动,也包括了不少可能引起争议的问题供学生探究,如提供两种不同的观点,要求学生判断:“哪一种说法有道理?”还有扣人心弦的导语、饶有趣味的材料,这些无疑都为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必要条件,也为我们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探究素材,我们要将其充分合理地利用起来,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同时也为我们教师的探究求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案例2:在学习《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努力论证,这样整个课堂变成了他们的天下:他们把能用到的相关信息都用上了——小学社会课的有关内容,从《少儿百科全书》中找到的相关资料,从元谋人遗址中的碳屑及牙齿化石、北京人遗址中的烧骨入手,对我们祖先的生产、生活状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学习与探究,并得出了他们自己的结论。
案例3:在《了解身边的“历史”》一课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自己身边(家庭、学校、社区)的历史进行调查,运用观察、列表、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分析、研究、处理有效信息,从而形成对历史的真实感受。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到制作现场、博物馆、纪念馆、古迹遗址,如大庆地区组织学生参观石油博物馆,来认识石油了解大庆。让学生亲身在实践中感悟和体验历史。对于那些学有余力、热爱历史的学生,我们可以将其组织到历史兴趣小组,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有计划、有目的、形式灵活地开展一些探究求证的学习活动。
其次是要科学地掌握探究的要领。
第一,目标要具体而明确。目标要根据学习与探究的内容来制订,它不仅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更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即必须具体而又明确(为学生所熟悉)。
第二,准备要充分而合理。目标确立之后,马上着手准备。教师可以提前设计出多个相关的课题提供给学生,让他们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查找相关资料,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他们所收集的资料和具体的目标,在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的基础上,最后将本次的探究主题确定下来。
第三,过程要严谨而务实。如果说准备过程是进行探究的基础,那具体的探究过程就是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探讨到最后达成共识的平台。这就意味着这是一个比较集中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它又是学生全员参与、一起学习、共同交流、合作探究的过程。
第四,总结要全面而及时。主要包含两个层面:一方面是指教师就整个学习探究过程给予概括、归纳,针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每一个闪光点,要及时地捕捉到;另一方面是指学生就本次探究进行总结,以收获、体会或感想的形式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