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二、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学科核心素养

自2014年我国首次提出核心素养后,便成为落实“立德树人”重要方法,也是各级各类教学总目标。为更好地将核心素养融入教学中,各学科结合自身特点进行学科核心素养研究。

朱汉国认为学科核心素养“是以学科知识技能为基础,整合了情感、态度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内的,能够满足特定现实需求的综合性品质和相关能力。学科核心素养不是简单的知识与技能”。[2]

余文森与朱汉国观点类似,提出“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学习一门学科后所形成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3]

总的来说,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都应该具有的关键、必要的共同素养,是历史知识、学科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将其确定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其中唯物史观是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学科本质体现;史料实证是学习必要途径;历史解释是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要求;家国情怀则是价值追求目标。

从上述表述中可以看出,主要是从“历史学科特征、历史学科能力、历史学科属性三个方面,提炼历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逐步接受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普遍适应性。

王永刚在《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刍议》中认为初中与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二者的相同点是‘五项要素’,不同点是历史核心素养的达成度”。

现行《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时间早于国家核心素养理论提出,并没有关于核心素养明确规定,但却有相关表述。

表5-1 历史核心素养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表述

从课程标准表述中来看,初中阶段历史学习同样需要使用唯物史观来指导学习;在具体时空下理解所发生的事件,能够查找历史材料,结合史料对事物进行分析和判断;形成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力。

可见,初中、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大要素是相同的,只是不同阶段学生实际情况和心理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导致培养目标达成度不同。同时,初中与高中历史教学是有机整体,初中阶段历史学科素养培养应以打基础为主,着力渗透五大素养观念与意识,为学生进入高中阶段进行深一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结合本学科独有特点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主要表现为历史素养“五大要素”。它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教师要对其细心钻研,在教学中每一个环节形成可操作性方法,努力发挥历史教学育人功能;学生要转变对历史学科态度,积极配合教师,最终落实国家要求“立德树人”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