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给学生一个杠杆,让他去撬动地球”

二、怎样“给学生一个杠杆,让他去撬动地球”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介入得过早,学生还没有充分自主地探究多长时间,以致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有时则介入过晚,以致让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状态甚至陷入危险之中。教师的指导常常根本不必要、不应该,以致剥夺了学生尝试和从教训中学习的机会;有时指导又不够充分,以致学生感到手足无措。避免这些问题出现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课前预习,找出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发现问题是进行探究求证的前提,所以每次上课之前,要求同学们预习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知识及观点,并且鼓励同学们在每节课教材里能发现一个到两个与现实联系较紧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在心目中有了自己的重点、难点;为以后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案例4: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同学们就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刘阿斗如此无能,诸葛亮为什么自己不当皇帝?”“在三顾茅庐时诸葛亮为什么那么清高?”“曹操既然是政治家、军事家,那为什么在赤壁之战中会败给孙刘联军?”这些问题看似幼稚,但说明学生在发展、在思考,为进一步探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勇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探讨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历史情境,进入学习的氛围,激发探究欲望

历史学科具有时间、空间、人物的特定场景,老师应有意识地引入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形象具体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与感悟,激发学生探究欲望[1]。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精心挑选情境资料,把学生带入历史氛围之中。

案例5:在学习秦始皇、汉武帝、三国鼎立、唐太宗之前,教师可以从历史电视剧中精心选择一组人物画面,也可以为学生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从右到左缓缓地出现在屏幕上,同时出现小说中最经典的诗词,并将这些诗词依次打在屏幕上。《秦始皇》《三国演义》《唐明皇》等片段,兼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可视性,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兴趣浓厚。学生在观赏中体验历史情感,把各种感官都应用到学习过程中来,可以保证具有各种记忆和思维类型的学生都能积极地感知教材,使学生自然进入探究角色。当然同学们看完影视资料的同时,教师要适当引导,特别是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引导,使他们能有所收获,有所侧重。

(三)设计相关问题,开启心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做一点简单的训练,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必要工作。练习设计必须让学生始终处在主体位置上,让学生成为探究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彻底扭转以往教师讲题目、讲答案,学生对标准、背条条的局面。

案例6:某教师在教学《先民的智慧与创造》一课时是这样做的。都江堰是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典范,也是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深厚情感的良好素材,更是引导学生理解人类的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的例证。为了让学生较全面地认识先民这一智慧与创造,教师在备课时搜集相关资料,在讲课时结合课文中的图片资料,设置具有探究式的问题:①都江堰没修之前,成都平原是什么状况?②试着说一说都江堰工程是怎样运作的?③都江堰为什么会一直到现在还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文字,对这几个问题都能说出一些,但讲述得还不够全面。这时教师一边启发学生、一边鼓励他们到黑板上绘制都江堰的示意图,依据其主要结构,共同分析探究,再通过展示现在的都江堰的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图片,让学生领略山清水秀、风光无限的世界文化瑰宝的同时,试着说出其结构和运作过程。最后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得出较为全面、正确的结论。这样,通过问题的设置,既解决了本课的重点问题,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培养其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强化其环境保护意识,让他们具备历史地图的识别与绘画技能。最终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体会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四)借助历史活动内容,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学会探究

教育的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发掘真理[2]”。新教材中活动课正是以“讨论发掘问题”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收集材料、分析信息、提炼思维、寻求答案、展开讨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案例7:选择课后题:“有人说唐朝衰落的原因是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你认为呢?”让学生讨论,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学生争相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这种活动课所达到的探究效果不言而喻。教师还可组织辩论赛、课堂讲座等形式,要求同一主题的不同观点的双方要收集信息、加工处理、准备充分。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不仅学会自我分析判断、自我检查监控、自我反思矫正,并且学会与人交流与合作,他们的思想和观点在相互碰撞下触发灿烂的思维火花。学生能通过这些历史活动课的学习,懂得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身边的问题,逐步具有探索、求证的学习态度

(五)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强化实践探究能力

通过开发校本课程,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学习、生活入手,去了解历史、感悟历史,让学生切身地感受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历史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究竟有什么样的联系。开发校本课程,让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查找资料和开展社会调查的方法,培养他们主动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进一步强化实践探究能力。

历史学科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最好以主题形式进行。如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这样的主题:①了解某一地区或企业的创业史;②讲述某中学的历史;③介绍自己社区的历史;④自己的(家庭)成长历史;⑤以史治校——致校长的一封信;⑥石油(当地特产)的历史;⑦文字(我们所熟知的一种事物)的历史,等等。根据不同年级,所涉及的内容的不同,确定的主题就有所不同。通过校本课程的探索开发与具体实施,学生对历史就会有了重新的定位,有了全新的理解,真正地把历史与自己的学习、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并逐步地能从他们的视角去理解、去分析、去判断、去求证,进而得出相应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