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系统论的观点认为,系统就是由其内部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的要素结合而成的功能整体。课堂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方法等要素构成的具有教学功能的整体系统。课堂教学设计应运用系统的方法,从整体角度出发,对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基本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比较各种不同组合所产生的效果,从而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案。[8]
(二)明确性原则
在教学准备阶段,要对即将发生的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课堂教学的组织、运行和管理等做出明确定位并清晰表达。德国教学设计专家彼得森·威廉指出:“保障教学设计明确性有两个要项万万不可忽视:第一,每位教师要把自己的教学决定以书面文字的形式确定下来,即在教学设计每个阶段把教学目标、意图以及教学程序表述出来,通过这种方式使教学设计有一个牢固的支撑点,使之成为日后修改的依据,哪怕是只写提纲和关键词;第二,教学的每个从属性决定,如教学活动的时间、内容要点、程序逻辑和参与主体等事项,都要尽可能明确并精确地描述出来。”
(三)恰切性原则
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出适切、适当的设计,要使所有措施和方法指向预设的学习目标。恰切性原则有三个要点:第一,所有的教学活动要按照教学目标要求恰当安排;第二,设计的所有教学活动都要以相应的教学理念以及学生特征为根据,教学设计中应凸显“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既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又有助于学生“跳一跳就能摘果子”的教学方案,同时还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第三,设计适切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教学设计应为学生创造适切的学习环境或者学习的“脚手架”。
(四)生成性原则
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生成过程,具有许多不可预测的因素,同时,在教学活动中学习者变化了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本身恰恰是下一步教学活动的条件,构成了教学设计和教学决定的影响因素。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设计不应该是完全刚性化的,教学决策要具有可变性,教学设计应该在目标指向清晰的基础上具有可以灵活调整乃至修改的空间,加强对课堂上动态生成性问题的关注与运用。
(五)可测性原则
可测性原则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教学方案执行效果的可检验性,包括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检查与评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