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为主题的。这个主题对于我们党来说,既是永恒的,又是现实的。说它是永恒的,是说无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都存在着一个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说它是现实的,是说当前这个问题特别突出。当前的国际环境、国内环境、党内环境与以前相比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党成立以来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在八十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八十多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必须始终紧紧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全体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吸取前进的不竭力量;必须始终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总结党成立以来的奋斗历程和历史经验,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三个代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当今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但是,当今天下并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各种形式的恐怖主义成为国际安全的重要威胁,社会生活中种种不确定因素在增加,矛盾复杂多变。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形势的基本态势。

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不可逆转。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从美苏争霸向多极化变化。但是,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是曲折的,多极与单极的斗争十分激烈。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不想也不愿意看到这种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更不愿意看到社会主义中国强大起来,继续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迅速发展。这种趋势,对我们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科技的优势,主导经济全球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落后,国内经济体制不健全,缺乏抵御经济全球化风险的能力,总体上处于劣势地位。我国加入WTO是党中央和国务院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形势,从进一步开放的实际和未来重要战略机遇出发所作出的高瞻远瞩的决策,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重大而积极的举措。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是,面对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联系越来越紧密的情况,如果不能采取正确的态度和对策,就会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世界科技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以信息技术为主要代表的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新的巨大推动,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代最先进、最活跃的生产力,正在推进一场深刻的全球性产业革命、技术革命,以及社会生产方式、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成为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动力。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全球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技术发明与商品化产业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几年前难以想象的事情,转眼便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间。科技进步和创新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各国之间在经济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等综合国力上进行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形势逼人,不进则退。这就是我们党在世纪之交面临的时代背景。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我们胜利地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时期,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面临着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的考验。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人们在就业、生产经营活动方面的自主性、灵活性比过去大为增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党的领导更加切实有效地覆盖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广泛领域,是我们必须认真解决的重大问题。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其他社会阶层,在就业、分配方面出现多样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党如何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一个关系到党的领导能否有效实施的重大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我国私营经济发展很快,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即如何在私营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中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切实把非公有制经济中的群众团结和组织在党的周围;如何在发挥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并对国民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提高其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物质利益多元化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对不同利益的追求不可避免,这不仅要求我们党的方针政策更好地保证和满足群众实现自己的合理、合法利益要求,也要求党更好地发挥领导作用,把全国人民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党的现状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就党的自身建设来说,经过八十多年的发展,我们的党员队伍,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国内广泛、深刻的变化,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需要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需要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

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党的队伍发生重大变化。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给党的发展带来了活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党的阶级基础在增强,群众基础在扩大。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我们党必须解决好的两个历史性课题。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从新的实际出发,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面临着国内建设不断发展的考验,面临着党的自身建设的考验。面对严峻的考验,中国共产党怎样才能带领人民完成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历史任务?怎样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怎样才能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说到底,把党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是时代提出的重大历史课题。江泽民站在时代进步潮流的前列,总揽全局,从新世纪的宏伟目标出发,集中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意志,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生动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实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和逻辑必然,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