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对于发展先进文化,增强文化发展活力,促进文化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我国文化发展的体制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文化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迫切要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文化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
文化建设既具有一般行业的特点,又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关系着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充分考虑文化领域的意识形态特点,结合我国国情,充分反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积极稳妥地推进。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规范和健全文化行业组织,逐步建立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经营的宏观管理体制;要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的人事制度、劳动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转变经营管理方式,健全激励机制,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保证正确导向、富有经营活力的文化经营运行机制;要加强文化法制建设,提高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逐步建立符合法制建设整体要求、体现文化建设特点的政策法规体系;要按照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整顿文化市场秩序,健全文化市场体系,逐步建立有利于传播健康文化产品,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良好社会环境;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国外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逐步建立积极吸收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坚决抵制腐朽落后文化的文化领域对外开放新格局。
①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加强文化法制建设,加强宏观管理。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文化事业单位的党政主管部门在很大程度上政事不分、政企不分,包揽过多,管了许多不该管而且管不了的事情。结果,一方面,主管部门管得太累;另一方面,又限制了文化事业单位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造成有些事业单位缺乏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改变文化事业单位机关化的倾向,推动文化事业单位向产业化方向转变,逐步理顺主管部门与基层单位的关系,扩大文化事业单位的自主权,激发基层单位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②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改革,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过去,文化事业单位的用人机制实行“铁饭碗”、“终身制”,造成机制僵化,人员老化,优秀人才留不住,急需人才进不来,严重压抑了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制约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此,要加快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在用人机制上,实行以岗择人,竞争上岗,因才施用的制度,增强员工的紧迫感和压力感;在分配机制上,打破“大锅饭”,实行绩效挂钩的分配制度,增强对优秀文化人才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使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③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在传统文化体制下,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过多干预使得文化市场主体不明晰,缺乏竞争性市场,造成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和低效率,妨碍了公平竞争市场体系的形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文化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不断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做到统一规范,竞争有序,使不同类型的市场主体能在文化市场上公平地参与竞争,获取更多的交易机会和交易手段。要进一步提高文化市场的规模和档次,发展综合性文化市场。
在新的文化体制下,政府对文化市场的管理方式将转变为对文化市场进行方向性引导和宏观调控。政府不再依靠行政命令,而是主要通过法律法规来规范市场行为,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督和服务,致力于为市场主体创造一个良好的平等竞争的社会环境并对其提供服务,使市场对文化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针对以往文化市场存在的管理分散、文化规划缺乏全局性等弊端,必须在全社会建立一个统一的文化发展规划、政策制定、组织协调和管理监督机构,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采取间接方式对文化产业和文化经济活动进行科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