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特征

1.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特征

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它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体现着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一般而言,文化的概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形态的文化和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人的社会生活实践及其产物的同义语,它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所能达到的程度和方式。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产品,都属于广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即观念形态的文化,主要指的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精神因素及精神产物,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与政治、经济等并列的人类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以社会意识形态为重要内容的观念体系,包括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科学教育、宗教等。文化与精神文明既相联系又相区别。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经济、政治、文化的表述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构成与结构,一个完整的社会总是由这三大领域所构成的有机统一体。文化的积极成果就是文明。文明特指文化中进步、积极和合理成分的总和,它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程度,文化进步的程度越高,社会文明的发展水平也就越高。

在新的历史时期,江泽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先进文化的概念,把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与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共同作为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所谓先进文化,即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体现具有发展前途的生产力要求的文化。先进文化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概念,任何一种文化都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历史积淀,每一历史时代都会有多样化的文化,同时也必然有一种占优势地位、代表当时文化前进方向的先进文化;先进文化又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必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任何一种先进文化,其先进性都是相对的,在一定历史时期和范围内存在的,在某一历史条件下具有先进性的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可能会失去其先进性,蜕变为腐朽的落后的文化,不存在抽象的永恒的先进文化;先进文化还是一个阶级性的概念,在阶级社会里,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特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利益的反映,不存在超阶级的文化。先进文化概念的提出,不仅指明了文化的发展性和发展的方向性,而且要求我们对文化的先进性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判别一种文化是否先进,首先要看其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次要看这一文化反映哪些人的需要,为哪些人服务。凡是先进文化,都应当是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文化,是反映先进阶级、为先进阶级利益服务的文化,反之则是落后文化。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文化。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科学论断,深刻地指明了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对文化进行价值判断的目的,是要我们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能够始终做到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就其主要内容而言,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它以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宗旨,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前进方向,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以下特征:

①浓郁的民族性。民族性是文化的基本特征。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由于所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的不同,每个民族在其社会实践中都会给自己的文化打上鲜明的民族烙印,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正是由这些具有不同民族性的文化,构成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民族传统文化为文化的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和丰富的养分,也是其民族性的深厚根基。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离开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丧失了民族性,任何文化都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最终必然走向枯竭和衰亡,具有民族性的文化才会有不竭的生命力。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民族性首先表现在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上,因为“只有首先赢得中国人民的喜爱,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才能堂堂正正地走向和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1]。文化的民族性也是保持民族独立,维护本民族利益的必然要求,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民族性的又一重要表现,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国家要独立,不仅政治上、经济上要独立,思想文化上也要独立。”[2]这里所强调的思想文化上的独立,就是要求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本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民族特色,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②严密的科学性。文化的先进性是建立在其严密的科学性基础之上的,科学性是文化先进性的重要保证,没有科学性,就没有文化的先进性,就不成其为先进文化,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区分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的重要标准。文化的科学性首先源于其指导思想的科学性,其次是内容的科学性。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科学性在于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在全社会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提倡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为重要内容,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增强自觉抵制各种愚昧、迷信和歪理邪说的能力。

③广泛的群众性。人民群众是社会生活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必须始终坚持党的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去发展我们的各项事业。”[3]没有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包括文化建设在内的各项事业都不可能搞好。文化的群众性表现为创造主体的群众性和服务对象的群众性。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它所领导的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以人民群众为建设主体,以为人民服务、代表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其发展和繁荣的最深刻根源,在中国人民的历史创造活动之中,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④高度的开放性。保持文化的民族性与坚持文化的开放性并不矛盾。在科技革命蓬勃发展、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经济全球化迅速推进的今天,要想真正保持和发扬我国文化的民族特色,就必须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不断增强我国文化的实力和竞争力,迎接外来文化的挑战,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充分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开放性就在于它既继承了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又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从而能够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站稳脚跟,使中华民族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⑤持续的创新性。创新性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体现。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未来。文化建设同样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创新是文化发展和进步的根本途径,也是保持文化先进性的根本动力和源泉。只有持续的创新,才能使先进文化始终保持发展的势头,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就不能在不断的发展中保持其先进性。创新不能割断历史,也不能脱离时代和实践。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既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既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吸收当代世界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是立足于实践,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