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2001年1月,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的讲话中首次提出“政治文明”这一概念。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又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16]。江泽民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长期实践的必然结论,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规律的认识。
这一重要思想的提出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社会,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也有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只有根据经济文化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民主要求,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才能保持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生机和活力。我们应该在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的同时,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形式,完善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相适应、适合我国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使社会主义民主原则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民主实践。
第二,经济体制改革对政治生活的推进。
首先,社会的全面进步,特别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必然会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出新的任务和要求。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果,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特别是加入WTO后,诸如机构庞大、效率低下、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以权谋私、滥用权力等问题的存在,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形成了制约。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大的要求,继续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发挥我国政治制度的优势和特点,使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使社会政治关系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关系和文化关系,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和发展。其次,中国已经加入WTO,这表面上看是一种经济行为,实际上也是一个政治行为。WTO对政府行为透明度的规则要求,实际上就是对政治透明度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一要求,我们必须积极制定并严格遵守这一组织共同遵循的规则。
第三,精神文化生活对旧有政治观念的冲击。
人的素质的提高最根本的是改变观念。对一些阻碍生产力发展,与时代的进步要求相背离的政治观念,要从思想文化的层面上进行变革,这也要求加强政治文明建设。
第四,国际政治环境的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中国不仅经济的外在融和度在不断加强,而且政治上也要参与制定世界政治规则,比如人权,这是政治文明的内容,中国与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分歧较大,我们不能被动地接受西方的人权规则,而是要求求同存异,将中国的人权观念纳入到规则的制定之中。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其极具重要性,因此,它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构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的三大支柱。把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列,这就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发展的趋向,使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发展的理论更加成熟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