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和思想情感等的综合反映。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精神力量的作用,重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以此作为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十分重视革命精神的伟大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他仍然多次强调要保持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热情和拼命精神。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在全党大力倡导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五种精神,即: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和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江泽民明确指出: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技术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好更大的作用。面对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体现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部实践中,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民族精神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特别是近代以来在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勤劳勇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既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又广泛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既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文明的积淀,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所创造的革命精神的凝聚。这种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撑。民族精神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时期,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扎根民族历史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实际和新的时代特点,及时总结新时期形成的新的时代精神,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重在教育。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特别是要加强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把培育民族精神贯穿于从幼儿园直到大学的教育的全过程中去。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各种生动实际的教材,积极探索适合青少年特点的教育形式,利用各种有意义的节日、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要深入开展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全体人民了解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和灿烂的传统文化,了解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发展历程,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而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的可歌可泣的光辉历史,特别是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与解放,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生活幸福而奋斗的崇高精神和光辉业绩,以此不断增强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不断振奋民族精神。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贵在坚持。民族精神有一个积累和积淀的过程,也是一个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决不是朝夕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作为一项长期的工程,坚持长抓不懈。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并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渗透到各种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去。要充分运用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各种传媒手段,加强民族精神的宣传,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重视发挥文艺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的特殊作用。江泽民指出:“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文艺可以发挥独特的重要作用。”[5]要努力创作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反映时代进步精神的、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用以教育人、鼓舞人和鞭策人。总之,要通过深入持久地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伟大工程,振奋全民族的精神,凝聚全民族的意志和力量,使全国人民始终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以巨大的热情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