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国情出发,采取的是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战略。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东部沿海地区,按照第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战略部署,经济增长走在全国的前列,促进了全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与此同时,东部和中西部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如何正确认识区域经济的发展差距,如何缩小区域经济的差距,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关系到我国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高,也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依据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思想,结合中国的国情,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这是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全面实现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

①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形成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理论依据是邓小平的“两个大局”思想和共同富裕的思想。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思想。共同富裕是我们的最终目标,但共同富裕决不等于也不可能是完全平均的,这是做不到的。只有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依靠勤奋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才能带动越来越多的人走向共同富裕。在邓小平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加快了全国的经济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出现进一步扩大的趋势。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1988年提出了正确认识和处理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思想,即“两个大局”的思想。他说:“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20]进入90年代中期,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开始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转变,1995年江泽民在《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中指出,解决地区发展差距,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改革和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特别是从1999年之后,我国更进一步重视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江泽民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条件基本具备,时机已经成熟。实施这个战略是党中央总揽全局,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21]

②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意义

第一,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西部地区发展,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大举措。江泽民指出:“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直接关系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防巩固,关系到东西部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22]只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才能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共同富裕。没有中西部地区的富裕,就不可能实现全国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没有中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

第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是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性措施。我国地域广阔,各地条件差异很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应当在国家统一规划指导下,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当前,我国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居民收入水平比较低,购买力不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如果不能很快地发展起来,东部地区的产品将难以扩大市场,而且东部地区所需要的能源和资源将受到严重影响。只有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起来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才有后劲,从而起到支持东部经济发展的作用,使全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第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西部地区发展,是实现民族团结,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措施。要实现全国的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边防巩固,挫败敌人的阴谋和分裂活动,必须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民族工作上的体现,也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通过西部地区开发,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广大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坚实基础。

第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改善全国生态环境的战略举措。江泽民指出:“西部地区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要害地区,但目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搞好西部地区特别是长江、黄河源头和上游重点区域的生态建设,对于改善全国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23]要改善生态环境,首先要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

第五,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西部地区有漫长的边境线,与中亚、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接壤,是沿边开放的前沿地带。在经济全球化,我国加入WTO的条件下,西部大开发具备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和开放优势。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利于同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陆上贸易往来,通过对外开放吸引外部的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把国内市场直接向国外延伸,扩大出口,在对外开放中发展西部。

③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具体部署

第一,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在西部大发展中,要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是西部地区实施大开发的瓶颈。西部地区有着丰富的资源,但因基础设施落后而无法开发,处于一种富饶的贫困状态。要摆脱这种状态,关键是要发展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公路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铁路、机场、内河航运、天然气管道干线,优化能源结构,重点推进西电东送、西气东送工程。加强通信、广播电视和城市设施等建设。水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也是农业和整个经济建设的生命线,在西部开发中要加强水资源开发和节约利用。

第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西部地区地理条件差,高山多,优质土地少,气候多异常,年降雨量少,大部分地区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直接制约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开发。因此,要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和紧迫任务,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搞好开发建设的环境监督管理,切实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退耕还林还草,要有计划、有步骤、因地制宜地实施,并从实际出发,注意与当地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紧密结合。

第三,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中西部地区要适应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改革步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和产品,使资源优势逐步变为经济优势。西部大开发不能再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要根据各地资源禀赋条件,交通运输、人才状况、市场前景等条件确立主导产业和主导产业群,选择主导产业要与资源开发相联系,通过主导产业的选择把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四,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和加快人才开发。对于西部地区来说,既需要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又需要更多的实用技术人才,各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从根本上决定着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后劲。西部地区要立足本地的实际情况加快发展科技教育,重点加强基础教育特别是加快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要千方百计用好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

第五,积极培育西部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深化西部地区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城乡集体、个体、私营和外资经济,逐步把企业培育成西部开发的主体。把产业结构调整同所有制结构调整,国有企业和军工企业改革、老工业基地改造结合起来。西部地区国企改革要改善企业负债结构,减轻企业社会负担,实现产品军转民,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机制。改变过去那种完全依靠政府投资兴办各种工业项目的做法,形成多种投资渠道。二是努力推进东西部之间多层次、多形式的协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地区经济发展要遵循互利互惠的原则,西部地区应通过改善投资环境,为东部地区提供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吸引东部地区的企业到西部投资建厂和开发资源。东部地区要本着优势互补、联合发展的原则,通过产业转移、技术转让和联合联营及合作的方式,加大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支持的力度,从而在推动西部经济振兴的同时使自己也能更快更好地发展。三是依托亚欧大陆桥、长江水道、西南出海通道等交通干线,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有重点地推进开发。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既要有紧迫感,又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西部地区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全国要积极支持和帮助西部。全国人民团结一致,自强不息,一定能把西部建设成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生活富裕、山川秀美的新西部地区,再创中华民族21世纪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