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结合起来,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保证经济社会具有长久持续发展能力的统筹安排。它把目标设定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性方面,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互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创新。
①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及其意义
可持续发展思想,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在经历了一系列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副作用的痛苦之后,人类开始反思经济发展模式不可克服的矛盾,努力寻找新的发展模式,探索能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护资源,改善环境的发展战略。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对当前人类发展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评价,比较系统地阐明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可持续发展被作为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目标。
自然资源相对短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为此,邓小平指出:“我建议组织一个班子,研究下一个世纪前五十年的发展战略和规划……要采取有力的步骤,使我们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14]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老一辈领导人持续发展的思想,适应时代要求和国际潮流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1995年江泽民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中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互调整,实现良性循环。”[15]在党的纲领性文献中,第一次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表述。1996年在中央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上,江泽民对可持续发展作了进一步阐述,指出:“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现在已经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这个问题更具有紧迫性。”[16]党的十五大报告再次强调:“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7]
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们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实现两个转变的根本保证,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必须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第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江泽民指出:“要使广大干部群众在思想上真正明确,破坏资源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资源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资源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8]第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对人类作出的重大贡献。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一向关心世界和人类协调全面持续的发展。江泽民指出:“国际上形成一个越来越明确的共识,就是发展不仅要看经济增长指标,还要看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为了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始终拥有生存和发展的良好条件,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问题,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9]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中国在控制人口、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已经并将继续对人类作出贡献。
②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核心问题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人口、资源、环境良性循环。依据中国的国情,处理好三者的关系,必须做到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人口是关键。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几乎所有的问题都与庞大的人口联系在一起。目前,我国GDP总量和不少产品总量已跃居世界前列,有些自然资源总量也居世界前列,但是人均水平却是相当落后的。由于人口基数过大,给就业、住房、教育、能源、交通、医疗保健、社会福利等方面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人口出生率由1990年的21.06‰下降到1997年的16.57‰,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4.3‰下降到10.06‰,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太大,控制人口增长的任务还十分艰巨。我国人口仍以每年1400万左右的幅度增长,每年新的国民收入约有1/4用于新增人口,到2005年,全国人口将达到13.45亿左右,人口对经济增长的压力仍然有增无减。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下去,不能有丝毫的动摇。
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要努力提高人口素质。人口问题不只是数量问题,还包括人口素质、人口结构与分布等问题。人口素质是指人口在一定社会生产力条件下,一定社会制度下人们的思想觉悟、科学文化水平、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密切相关。当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已经由主要依靠劳动者的数量转变到依靠劳动者的素质和依靠科学技术。要把计划生育工作与发展经济、消除贫困、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普及文化教育、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高妇女地位、完善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工作结合起来。
合理利用资源,是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自然资源种类广博、门类齐全、数量之丰富,在世界上都是位居前列。但就人均水平而言,我国又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人均耕地、淡水、森林、草原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32%、28%、14%和32%,各种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除了人均占有量少以外,我国还存在着自然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此外,由于生产技术水平低,资源的有效开采和有效利用程度甚低,加剧了资源的相对短缺。因此,根据我国的国情,在资源利用上必须坚持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生态环境与人类的生活发展息息相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现在,环境问题已经涉及国际政治、经济、贸易和文化等多个领域。要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植树种草,搞好水土保护,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的发展,必须两者兼顾,协同发展。我国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开展了大规模的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目前中国的生态环境尚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还比较严重,还存在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环境的破坏制约了经济的发展,降低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因此,必须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