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
执政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的重要体现,是党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和发展,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
党的作风建设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保证。我们党在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执政,能否有效实施党的领导,主要取决于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与否,取决于党是否具有良好的作风,而好的作风是坚持和发展党的理论,创造性地制定和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条件。如果作风不好,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就不可能作出正确的决策,或者使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难以落到实处,或者大打折扣,甚至走了样、变了形。事实表明,一个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是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还是高高在上当官做老爷;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还是作风漂浮、搞花架子;是鼓实劲、求实效还是为自己制造所谓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往往对周围群众的积极性乃至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许多地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够落到实处,给群众带来实惠,是同干部的作风好、重实际、办实事、求实效密不可分的。而有些地方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生活困难,社会矛盾尖锐,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那里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作风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严重问题。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要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根本目的,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着力解决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特别是要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必须在全党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再教育,使广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懂得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道理,自觉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必须认真研究现阶段我国社会生活发生的新变化和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把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贯彻到党的建设、政权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共产党员首先是党的干部都要学习和掌握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方法和本领,力戒态度生硬、简单粗暴、强迫命令,善于通过说服教育、示范引导、提供服务的方法处理同群众的关系。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对任何腐败分子都要彻底查处不贷,绝不能让腐败分子藏身党内、逍遥法外。各级领导干部务必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坚持廉洁自律,防微杜渐,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和各方面的诱惑,以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形象影响社会、凝聚群众。全党同志要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永远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坚决刹住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歪风,坚决防止损害群众利益和伤害群众感情的事情发生,坚决查处各种腐败现象,从而使党的作风有新的明显进步,使党群和干群关系有新的明显改善,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3]
第一,腐败从本质上说是剥削制度、剥削阶级的产物。在中国历史上虽然也有励精图治的皇帝、清正廉洁的官吏,但历代统治阶级根本不可能解决腐败问题,历代封建王朝的覆灭都是同政权腐败分不开的。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消灭剥削制度、消除腐败作为自己的历史责任,并为此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是同任何腐败现象根本不相容的。
改革开放以来,一些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有其历史的和现实的多方面原因。我国有几千年封建主义和一百多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剥削阶级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有广泛影响;对外开放也会有一些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乘虚而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体制、法制和政策的完善需要一个过程,在教育、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中存在着薄弱环节,一些党员干部经受不住新的历史性变革的考验,丧失理想和信念,世界观发生蜕变,腐化堕落。这些情况表明,当前我国一些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不是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带来的,也不是改革开放政策允许的,但是有其不容忽视的土壤和条件。反腐败是一场复杂、艰巨、长期的斗争。
第二,腐败现象是侵入党和国家机关健康肌体的病毒。如果我们掉以轻心,任其泛滥,就会葬送党,葬送人民的政权,葬送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党的十四大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的高度,正确估量形势,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实行强有力的领导,作出了许多重要决定,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使反腐败斗争保持了健康发展的势头。13年来反腐倡廉的伟大实践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已探索出在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反腐败斗争同改革、发展、稳定有机结合起来,依靠党的自身力量和人民群众支持,依靠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有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的路子,并积累了一些基本经验。
第三,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严重影响党群关系,干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如果腐败现象得不到有效惩治,中国共产党就会丧失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就会走向自我毁灭。面对反腐败斗争的严峻形势和艰巨任务,中共十五大再次向全党敲响警钟:“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我们党是任何敌人都压不倒、摧不垮的。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绝不能自己毁掉自己。”[4]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
十六大报告在总结以往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适时提出了反腐败斗争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逐步加大治本力度的指导原则,并且提出了“加强教育,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强化监督,创新体制”的要求,强调把反腐败寓于各项政策和措施之中,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这是非常正确的。
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党必须十分注重防范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维护党的队伍的纯洁。各级党委既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紧迫性,又要充分认识其长期性,坚定信心,扎实工作,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地把反腐败斗争深入进行下去。
要进一步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处大案要案、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三项工作。这三项工作涵盖了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工作的主要内容,易于操作,便于检查。加强反腐败三项工作,必须在内容和方式上进行充实和完善,推动反腐败工作整体协调发展。
加强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和廉洁从政教育。继续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加强从政道德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同时要积极宣传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的模范事迹,进行示范教育;深刻剖析典型腐败案件,进行警示教育。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从我们党的党情和我国的国情出发,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逐步建立起一套能够充分反映广大党员意志和利益的民主制度体系。要加强反腐倡廉的法制建设,既要制定、调整和充实反腐倡廉方面的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又要建立健全正确执行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的具体程序和有效机制,使权力沿着制度化、法制化轨道运行。
进一步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具体制度,把党内监督与法律监督、行政监督、民主党派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监督的整体合力。
要创新体制,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制度的改革。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消除经济转轨时期利用行政权力寻租的条件。大力推行财政管理制度的改革,解决资金管理特别是预算外资金管理中存在的弊端以及部门之间存在的分配不公、互相攀比等一系列容易滋生腐败的问题。大力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化,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的监督制度,坚决防止和克服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积极拓宽从体制机制制度上遏制腐败的领域,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信用制度,积极推进垄断行业的改革,解决各种腐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