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对待祖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中国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中华文明的发展大道,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先进文化建设的又一重要指导方针。江泽民同志十分强调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认为先进文化建设“必须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18]。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这就为我们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正确处理文化继承、文化借鉴和文化创新的关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①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历史继承性。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9]历史的发展是这样,文化的发展也是这样,都是在前人提供的基础上进行的,都是在传统基础上推进的。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历经沧桑,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养分。江泽民深刻阐述了文化继承的重要性,指出:“中华民族是有悠久历史和悠久文化的伟大民族。我们的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对民族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它不断发扬光大。”[20]
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须采取一分为二的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继承方针。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既有许多优秀的成果,也包含着一些封建性的糟粕,同一种文化成分内部,也往往既具有积极因素,又含有某些消极因素。因此,对待传统文化,既要充分肯定其优点和精华,也要看到其缺点和糟粕,既不能绝对肯定,也不能绝对否定。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决不是厚古薄今,颂古非今,不能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必须进行分析、鉴别、取舍和改造,批判地加以继承,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要自觉地克服和清除传统文化中那些封建性的糟粕及其影响,对它们予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构成要素。革命文化传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江泽民提出了“两个传统”的思想,丰富和拓展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江泽民指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党和人民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我们都要积极继承和发扬。”[21]要“弘扬中国古代优良道德传统和革命道德传统,吸取人类一切优秀道德成就,努力创建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22]。革命文化传统既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的伟大创造,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党所领导的伟大革命事业中的继承和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扬光大,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不可多得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问题上,要注意防止“全盘复古”和“文化虚无主义”两种错误倾向。全盘复古的观点和文化虚无主义都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是违背历史事实的。任何一种文化,都涵盖着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间跨度,其间既蕴含着历史的因素,又孕育着未来的因子,既与历史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不是历史传统本身。世界上每一民族的文化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每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也都必须在更新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从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事实来看,没有哪一个国家是在完全放弃或排斥自己传统文化的条件下实现现代化的,同时,也没有哪一个民族的文化不注入新的时代精神,不是创新精神的结果。坚持批判继承与超越创新的辩证统一,是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
②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文化的优秀成果
“阳光包含七种色彩,世界也是异彩纷呈。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23]不同国家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吸收和借鉴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规律,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才能在历史发展中占据应有的位置,同时,每个民族的文化又都会有其弱点和不足,需要通过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来不断完善和发展。综观世界文化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任何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都离不开对其他民族文化优秀成果的借鉴和吸收。如果一味局限于本民族文化之中,看不到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点和长处,更不对其加以吸收和借鉴,其结果只会使民族文化走向衰弱和枯萎。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来看,“当今世界,是一个各国交往日益频繁的世界。随着经济往来和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我们的地球似乎变小了。谁也不能孤立于国际社会之外”[24]。随着新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世界各国和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日渐频繁和密切,开放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无论哪个国家和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都必须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实行全方位的开放。中华民族文化既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又有着强烈的开放性,是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发展起来的,也同样需要在对外交流与借鉴中进一步发展壮大。中国的历史文化始终处于发展进步之中,它既是通过各种学科、各种学派的相互砥砺、相互渗透而发展起来的,也是通过同世界各国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而进步的。在对外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更要始终坚持以开阔的眼界观察世界文化发展潮流和趋势,以敏锐的眼光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的前沿,跟踪世界各国文化发展的最新优秀成果,以海纳百川的恢弘气度和博大胸襟,吸收和包容一切优秀的外来文化。因此,江泽民深刻指出,我国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建设的成就,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要认真研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善于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中汲取营养,发展自己,不管是哪种社会制度下创造的文明成果,只要是进步的、优秀的东西,我们都应该积极地学习和运用。
在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过程中,要注意防止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对外来文化不加分析,盲目地引进和吸收,在意识形态领域搞“全盘西化”;二是闭关自守,妄自尊大,一味排斥外来文化,使自己孤立于世界文明之外。任何社会的文化,都是为该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服务的,资本主义文化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是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服务的,其中既有属于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也必然蕴涵着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落后的思想观念,因此,对外来文化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闭关自守、故步自封是愚蠢的。但是,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25]要采取分析的态度,区分先进和落后、科学和腐朽、有益和有害,积极吸收先进、科学和有益的东西,坚决抵制落后、腐朽和有害的东西。在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借鉴中,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对本民族文化持尊重态度,注意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主体意识。“学习和借鉴的目的在于博采众长,丰富自己的民族文化。如果丧失自己的创造能力,盲目崇拜、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结果只能是亦步亦趋,变成人家的附庸。”[26]
③积极推动文化创新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既要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又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无论是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还是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创造和发展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不断加强先进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当然需要从民族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吸取有益的东西,但不能简单地和原封不动地移植,必须根据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它们予以相应的改造,使之具有新的含义和表达方式,成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讲继承、讲借鉴,目的是通过继承和借鉴,使民族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27]继承是创新的重要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必然发展。
江泽民十分重视文化创新的重大意义,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创新的实质是理论创新。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碰撞日渐加剧,文化创新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社会主义要想在日趋激烈的文化竞争中站稳脚跟,使社会主义文化堂堂正正地走向世界和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结合新的实践和新的时代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先进文化,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下。文化创新既是应对国际间激烈的文化竞争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先进的一种社会制度,社会主义文化是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的产物,是对以往各种文化形态的扬弃,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正是由其开放性和创新性来保证和体现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既需要大量吸收包括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在内的一切文化的优秀成果,又不能搞拼盘式的大杂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地位,按照社会主义的要求对这些成果进行加工和改造,实现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正确认识和处理“源”与“流”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归根到底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的生命力根植于社会实践,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最根本的源泉。在先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都只是文化创新的“流”,只是对其有益成分的利用问题,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才是文化创新之“源”。一切有益于先进文化建设和文化创新之“流”,都只有汇入先进文化建设和创新之“源”,才能获得真正的生命力,才能真正对先进文化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