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基本经验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十条基本经验既是对十三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面向新世纪、应对新形势,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作出的新思考。我们要在21世纪的头20年建成全面的小康社会,必须以此作为我们的指导方针,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随着实践的发展推进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作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展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定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自觉地使自己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地推进理论创新,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第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谋发展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坚持和深化改革,坚决冲破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束缚发展的一切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努力形成发展的新思路,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是创造历史的主人。人民的实践经验是形成发展新思路的源泉。因此,要谋发展还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并最终服务于人民。
第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不断推进各方面的改革事业,形成完善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全面的小康社会是更加发展、更加和谐的社会。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要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必须通过改革这一根本途径来实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的改革必须要有新突破,注重体制和制度创新,努力形成完善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我们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第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全面的小康社会是民主更加健全的社会。它要求社会主义的民主更加完善,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的尊重和保障。因此,我们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第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双管齐下,实现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的小康目标。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是综合国力诸因素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内容。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建设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我们必须大力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第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改革是动力,是解决社会矛盾正确而有效的途径。发展是目的,中国解决自身内部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特别是生产力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稳定是前提,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三者是贯穿于社会改革和发展全过程的大问题,是社会现代化建设总揽全局的关系。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是全党工作的大局。实践证明,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保证经济和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我们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应把握一条总的原则,就是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第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巩固的国防和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军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我们必须坚持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第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紧紧依靠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我们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间里打不起来。尽管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还没有根本改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也还在增加,但我们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
第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毫不放松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要把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没有一个体现人民意志、反映人民根本利益和时代发展要求的党是不行的。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通过不懈的努力,保证我们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基本经验与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的行动指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总纲。十五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党的基本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十六大总结的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重大认识和重大方针,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一道,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指导作用。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不动摇,按照十六大确定的战略部署坚定不移地干下去,我们党和国家就会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更加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